Home
  By Author [ A  B  C  D  E  F  G  H  I  J  K  L  M  N  O  P  Q  R  S  T  U  V  W  X  Y  Z |  Other Symbols ]
  By Title [ A  B  C  D  E  F  G  H  I  J  K  L  M  N  O  P  Q  R  S  T  U  V  W  X  Y  Z |  Other Symbols ]
  By Language
all Classics books content using ISYS

Download this book: [ ASCII | HTML | PDF ]

Look for this book on Amazon


We have new books nearly every day.
If you would like a news letter once a week or once a month
fill out this form and we will give you a summary of the books for that week or month by email.

Title: 荀子集解
Author: Wang, Xianqian, 1842-1918
Language: Chinese
As this book started as an ASCII text book there are no pictures available.


*** Start of this LibraryBlog Digital Book "荀子集解" ***


王先謙序
昔唐韓愈氏以荀子書為大醇小疵,逮宋,攻者益眾。推其由,以言性惡
故。余謂性惡之說,非荀子本意也。其言曰: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,其
性直也;枸木必待檃栝烝矯然後直者,以其性不直也。今人性惡,必待
聖王之治,禮義之化,然後皆出於治,合於善也。夫使荀子而不知人性
有善惡,則不知木性有枸直矣。然而其言如此,豈真不知性邪?余因以
悲荀子遭世大亂,民胥冺棼,感激而出此也。荀子論學論治,皆以禮為
宗,反復推詳,務明其指趣,為千古脩道立教所莫能外。其曰:倫類不
通,不足謂善學;又曰;一物失稱,亂之端也。探聖門一貫之精,洞古
今成敗之故,論議不越几席,而思慮浹於無垠,身未嘗一日加民,而行
事可信其放推而皆準,而刻覈之徒,詆諆橫生,擯之不得與於斯道。余
又以悲荀子術不用於當時,而名滅裂於後世,流俗人之口為重屈也。國
朝儒學昌明,欽定四庫全書提要,首列荀子儒家。斥好惡之詞,通訓詁
之誼,定論昭然,學者始知崇尚。顧其書僅有楊倞注,未為盡善。近世
通行嘉善謝氏校本,去取亦時有疏舛,宿儒大師,多所匡益,家居少事
,輒旁采諸家之說,為荀子集解一書,管窺所及,間亦附載。不敢謂於
荀書精意,有所發明,而於析楊謝之疑辭,酌宋元之定本,庶幾不無一
得。刻成,謹弁言簡端,竝揭荀子箸書之微旨,與後來讀者共證明之云
。光緒十七年歲次辛卯夏五月長沙王先謙謹序。

勸學篇第一
君子曰:學不可以已。青,取之於藍,而青於藍;冰,水為之,而寒於
水。木直中繩,輮以為輪,其曲中規,雖有槁暴,不復挺者,輮使之然
也。故木受繩則直,金就礪則利,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,則知明而行
無過矣。故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高也;不臨深谿,不知地之厚也;不聞
先王之遺言,不知學問之大也。干越夷貉之子,生而同聲,長而異俗,
教使之然也。詩曰:「嗟爾君子,無恆安息。靖共爾位,好是正直。神
之聽之,介爾景福。」神莫大於化道,福莫長於無禍。吾嘗終日而思矣
,不如須臾之所學也。吾嘗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見也。登高而招,
臂非加長也,而見者遠;順風而呼,聲非加疾也,而聞者彰。假輿馬者
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;假舟檝者,非能水也,而絕江河。君子生非異
也,善假於物也。南方有鳥焉,名曰蒙鳩,以羽為巢,而編之以髮,繫
之葦苕,風至苕折,卵破子死。巢非不完也,所繫者然也。西方有木焉
,名曰射干,莖長四寸,生於高山之上,而臨百仞之淵,木莖非能長也
,所立者然也。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;〔白沙在涅,與之俱黑〕(以上
兩句,今本缺)。蘭槐之根是為芷,其漸之滫,君子不近,庶人不服。
其質非不美也,所漸者然也。故君子居必擇鄉,遊必就士,所以防邪僻
而近中正也。物類之起,必有所始。榮辱之來,必象其德。肉腐出蟲,
魚枯生蠹。怠慢忘身,禍災乃作。強自取柱,柔自取束。邪穢在身,怨
之所構。施薪若一,火就燥也,平地若一,水就溼也。草木疇生,禽獸
群焉,物各從其類也。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,林木茂而斧斤至焉,樹
成蔭而眾鳥息焉,醯酸而蜹聚焉。故言有召禍也,行有招辱也,君子慎
其所立乎!積土成山,風雨興焉;積水成淵,蛟龍生焉;積善成德,而
神明自得,聖心備焉。故不積蹞步,無以致千里;不積小流,無以成江
海。騏驥一躍,不能十步;駑馬十駕,功在不舍。鍥而舍之,朽木不折
;鍥而不舍,金石可鏤。螾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,上食埃土,下飲黃
泉,用心一也。蟹六跪而二螯,非虵蟺之穴,無可寄託者,用心躁也。
是故無冥冥之志者,無昭昭之明;無惛惛之事者,無赫赫之功。行衢道
者不至,事兩君者不容。目不能兩視而明,耳不能兩聽而聰。螣蛇無足
而飛,梧鼠五技而窮。詩曰:「尸鳩在桑,其子七兮。淑人君子,其儀
一兮。其儀一兮,心如結兮。」故君子結於一也。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
出聽,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。故聲無小而不聞,行無隱而不形。玉在山
而草木潤,淵生珠而崖不枯。為善不積邪,安有不聞者乎!學惡乎始?
惡乎終?曰:其數則始乎誦經,終乎讀禮;其義則始乎為士,終乎為聖
人。真積力久則入。學至乎沒而後止也。故學數有終,若其義則不可須
臾舍也。為之人也,舍之禽獸也。故書者政事之紀也,詩者中聲之所止
也,禮者法之大分、類之綱紀也。故學至乎禮而止矣。夫是之謂道德之
極,禮之敬文也,樂之中和也,詩書之博也,春秋之微也,在天地之間
者畢矣。君子之學也,入乎耳,箸乎心,布乎四體,形乎動靜。端而言
,蝡而動,一可以為法則。小人之學也,入乎耳,出乎口;口耳之間,
則四寸耳,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!古之學者為己,今之學者為人。君子
之學也,以美其身;小人之學也,以為禽犢。故不問而告謂之傲,問一
而告二謂之囋。傲,非也;囋,非也;君子如嚮矣。學莫便乎近其人。
禮樂法而不說,詩書故而不切,春秋約而不速。方其人之習、君子之說
,則尊以徧矣,周於世矣。故曰:學莫便乎近其人。學之經,莫速乎好
其人,隆禮次之。上不能好其人,下不能隆禮,安特將學雜識志,順詩
書而已耳。則末世窮年,不免為陋儒而已。將原先王,本仁義,則禮正
其經緯蹊徑也。若挈裘領,詘五指而頓之,順者不可勝數也。不道禮憲
,以詩書為之,譬之猶以指測河也,以戈舂黍也,以錐食壺也,不可以
得之矣。故隆禮,雖未明,法士也;不隆禮,雖察辯,散儒也。問楛者
,勿告也;告楛者,勿問也;說楛者,勿聽也。有爭氣者,勿與辯也。
故必由其道至,然後接之;非其道則避之。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,
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,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。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
傲,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,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。故君子不傲、不隱、
不瞽,謹順其身。詩曰:「匪交匪舒,天子所予。」此之謂也。百發失
一,不足謂善射;千里蹞步不至,不足謂善御;倫類不通,仁義不一,
不足謂善學。學也者,固學一之也。一出焉,一入焉,涂巷之人也;其
善者少,不善者多,桀紂盜跖也;全之盡之,然後學者也。君子知夫不
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,故誦數以貫之,思索以通之,為其人以處之,
除其害者以持養之。使目非是無欲見也,使口非是無欲言也,使心非是
無欲慮也。及至其致好之也,目好之五色,耳好之五聲,口好之五味,
心利之有天下。是故權利不能傾也,群眾不能移也,天下不能蕩也。生
乎由是,死乎由是,夫是之謂德操。德操然後能定,能定然後能應。能
定能應,夫是之謂成人。天見其明,地見其光,君子貴其全也。


修身篇第二
見善,修然必以自存也;見不善,愀然必以自省也。善在身,介然必以
自好也;不善在身,菑然必以自惡也。故非我而當者,吾師也;是我而
當者,吾友也;諂諛我者,吾賊也。故君子隆師而親友,以致惡其賊。
好善無厭,受諫而能誡,雖欲無進,得乎哉!小人反是。致亂而惡人之
非己也;致不肖而欲人之賢己也;心如虎狼,行如禽獸,而又惡人之賊
己也。諂諛者親,諫爭者疏,修正為笑,至忠為賊,雖欲無滅亡,得乎
哉!詩曰:「噏噏呰呰,亦孔之哀。謀之其臧,則具是違;謀之不臧,
則具是依。」此之謂也。扁善之度,以治氣養生,則後彭祖;以修身自
名,則配堯禹。宜於時通,利以處窮,禮信是也。凡用血氣、志意、知
慮,由禮則治通,不由禮則勃亂提僈;食飲,衣服、居處、動靜,由禮
則和節,不由禮則觸陷生疾;容貌、態度、進退、趨行,由禮則雅,不
由禮則夷固、僻違、庸眾而野。故人無禮則不生,事無禮則不成,國家
無禮則不寧。詩曰:「禮儀卒度,笑語卒獲。」此之謂也。以善先人者
謂之教,以善和人者謂之順;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,以不善和人者謂之
諛。是是非非謂之知,非是是非謂之愚。傷良曰讒,害良曰賊。是謂是
,非謂非,曰直。竊貨曰盜,匿行曰詐,易言曰誕。趣舍無定謂之無常
。保利弃義謂之至賊。多聞曰博,少聞曰淺。多見曰閑,少見曰陋。難
進曰偍,易忘曰漏。少而理曰治,多而亂曰秏。治氣養心之術:血氣剛
強,則柔之以調和;知慮漸深,則一之以易良;勇膽猛戾,則輔之以道
順;齊給便利,則節之以動止;狹隘褊小,則廓之以廣大;卑溼重遲貪
利,則抗之以高志;庸眾駑散,則劫之以師友;怠慢僄弃,則炤之以禍
災;愚款端慤,則合之以禮樂,通之以思索。凡治氣養心之術,莫徑由
禮,莫要得師,莫神一好。夫是之謂治氣養心之術也。志意修則驕富貴
,道義重則輕王公;內省而外物輕矣。傳曰:「君子役物,小人役於物
。」此之謂矣。身勞而心安,為之;利少而義多,為之;事亂君而通,
不如事窮君而順焉。故良農不為水旱不耕,良賈不為折閱不市,士君子
不為貧窮怠乎道。體恭敬而心忠信,術禮義而情愛人;橫行天下,雖困
四夷,人莫不貴。勞苦之事則爭先,饒樂之事則能讓,端慤誠信,拘守
而詳;橫行天下,雖困四夷,人莫不任。體倨固而心執詐,術順墨而精
雜汙;橫行天下,雖達四方,人莫不賤。勞苦之事則偷儒轉脫,饒樂之
事則佞兌而不曲,辟違而不慤,程役而不錄。橫行天下,雖達四方,人
莫不弃。行而供冀,非漬淖也;行而俯項,非擊戾也;偶視而先俯,非
恐懼也。然夫士欲獨修其身,不以得罪於比俗之人也。夫驥一日而千里
,駑馬十駕,則亦及之矣。將以窮無窮,逐無極與?其折骨絕筋,終身
不可以相及也。將有所止之,則千里雖遠,亦或遲、或速、或先、或後
,胡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!不識步道者,將以窮無窮,逐無極與?意亦
有所止之與?夫「堅白」、「同異」、「有厚無厚」之察,非不察也,
然而君子不辯,止之也。倚魁之行,非不難也,然而君子不行,止之也
。故學曰遲。彼止而待我,我行而就之,則亦或遲、或速、或先、或後
,胡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!故蹞步而不休,跛鼈千里;累土而不輟,丘
山崇成。厭其源,開其瀆,江河可竭。一進一退,一左一右,六驥不致
。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,豈若跛鼈之與六驥足哉!然而跛鼈致之,六驥
不致,是無他故焉,或為之,或不為爾!道雖邇,不行不至;事雖小,
不為不成。其為人也多暇日者,其出入不遠矣。好法而行,士也;篤志
而體,君子也;齊明而不竭,聖人也。人無法,則倀倀然;有法而無志
其義,則渠渠然;依乎法,而又深其類,然後溫溫然。禮者所以正身也
,師者所以正禮也。無禮何以正身?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?禮然而然
,則是情安禮也;師云而云,則是知若師也。情安禮,知若師,則是聖
人也。故非禮,是無法也;非師,是無師也。不是師法,而好自用,譬
之是猶以盲辨色,以聾辨聲也,舍亂妄無為也。故學也者,禮法也。夫
師,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。詩云:「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。」此之
謂也。端慤順弟,則可謂善少者矣;加好學遜敏焉,則有鈞無上,可以
為君子者矣。偷儒憚事,無廉恥而嗜乎飲食,則可謂惡少者矣;加愓悍
而不順,險賊而不弟焉,則可謂不詳少者矣,雖陷刑戮可也。老老而壯
者歸焉,不窮窮而通者積焉,行乎冥冥而施乎無報,而賢不肖一焉。人
有此三行,雖有大過,天其不遂乎!君子之求利也略,其遠害也早,其
避辱也懼,其行道理也勇。君子貧窮而志廣,富貴而體恭,安燕而血氣
不惰,勞勌而容貌不枯,怒不過奪,喜不過予。君子貧窮而志廣,隆仁
也;富貴而體恭,殺埶也;安燕而血氣不惰,柬理也;勞勌而容貌不枯
,好交也;怒不過奪,喜不過予,是法勝私也。書曰:「無有作好,遵
王之道。無有作惡,遵王之路。」此言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欲也。


不苟篇第三
君子行不貴苟難,說不貴苟察,名不貴苟傳,唯其當之為貴。故懷負石
而赴河,是行之難為者也,而申徒狄能之。然而君子不貴者,非禮義之
中也。山淵平,天地比,齊秦襲,入乎耳,出乎口,鉤有須,卵有毛,
是說之難持者也,而惠施鄧析能之。然而君子不貴者,非禮義之中也。
盜跖吟口,名聲若日月,與舜禹俱傳而不息。然而君子不貴者,非禮義
之中也。故曰:君子行不貴苟難,說不貴苟察,名不貴苟傳,唯其當之
為貴。詩曰:「物其有矣,唯其時矣。」此之謂也。君子易知而難狎,
易懼而難脅,畏患而不避義死,欲利而不為所非,交親而不比,言辯而
不辭,蕩蕩乎其有以殊於世也。君子能亦好,不能亦好;小人能亦醜,
不能亦醜。君子能則寬容易直以開道人,不能則恭敬繜絀以畏事人;小
人能則倨傲僻違以驕溢人,不能則妬嫉怨誹以傾覆人。故曰:君子能則
人榮學焉,不能則人樂告之;小人能則人賤學焉,不能則人羞告之。是
君子小人之分也。君子寬而不僈,廉而不劌,辯而不爭,察而不激,寡
立而不勝,堅彊而不曓,柔從而不流,恭敬謹慎而容。夫是之謂至文。
詩曰:「溫溫恭人,惟德之基。」此之謂也。君子崇人之德,揚人之美
,非諂諛也;正義直指,舉人之過,非毀疵也;言己之光美,擬於舜禹
,參於天地,非夸誕也;與時屈伸,柔從若蒲葦,非懾怯也;剛強猛毅
,靡所不信,非驕曓也;以義變應,知當曲直故也。詩曰:「左之左之
,君子宜之;右之右之,君子有之。」此言君子以義屈信變應故也。君
子小人之反也:君子大心則〔敬〕天而道,小心則畏義而節;知則明通
而類,愚則端慤而法;見由則恭而止,見閉則敬而齊;喜則和而理,憂
則靜而理;通則文而明,窮則約而詳。小人則不然:大心則慢而曓,小
心則淫而傾;知則攫盜而漸,愚則毒賊而亂;見由則兌而倨,見閉則怨
而險;喜則輕而翾,憂則挫而懾;通則驕而偏,窮則弃而儑。傳曰:「
君子兩進,小人兩廢。」此之謂也。君子治治,非治亂也。曷謂邪?曰
:禮義之謂治,非禮義之謂亂也。故君子者,治禮義者也,非治非禮義
者也。然則國亂將弗治與?曰:國亂而治之者,非案亂而治之之謂也。
去亂而被之以治。人汙而修之者,非案汙而修之之謂也,去汙而易之以
修。故去亂而非治亂也,去汙而非修汙也。治之為名,猶曰君子為治而
不為亂,為修而不為汙也。君子絜其辯(身)而同焉者合矣,善其言而
類焉者應矣。故馬鳴而馬應之,〔牛鳴而牛應之〕,非知也,其埶然也
。故新浴者振其衣,新沐者彈其冠,人之情也。其誰能以己之潐潐,受
人之掝掝者哉!君子養心莫善於誠,致誠則無它事矣。唯仁之為守,唯
義之為行。誠心守仁則形,形則神,神則能化矣。誠心行義則理,理則
明,明則能變矣。變化代興,謂之天德。天不言而人推高焉,地不言而
人推厚焉,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。夫此有常,以至其誠者也。君子至德
,嘿然而喻,未施而親,不怒而威:夫此順命,以慎其獨者也。善之為
道者,不誠則不獨,不獨則不形,不形則雖作於心,見於色,出於言,
民猶若未從也;雖從必疑。天地為大矣,不誠則不能化萬物;聖人為知
矣,不誠則不能化萬民;父子為親矣,不誠則疏;君上為尊矣,不誠則
卑。夫誠者,君子之所守也,而政事之本也,唯所居以其類至。操之則
得之,舍之則失之。操而得之則輕,輕則獨行,獨行而不舍,則濟矣。
濟而材盡,長遷而不反其初,則化矣。君子位尊而志恭,心小而道大;
所聽視者近,而所聞見者遠。是何邪?則操術然也。故千人萬人之情,
一人之情是也。天地始者,今日是也。百王之道,後王是也。君子審後
王之道,而論於百王之前,若端拜而議。推禮義之統,分是非之分,總
天下之要,治海內之眾,若使一人,故操彌約而事彌大。五寸之矩,盡
天下之方也。故君子不下室堂,而海內之情舉積此者,則操術然也。有
通士者,有公士者,有直士者,有慤士者,有小人者。上則能尊君,下
則能愛民,物至而應,事起而辨,若是則可謂通士矣。不下比以闇上,
不上同以疾下,分爭於中,不以私害之,若是則可謂公士矣。身之所長
,上雖不知,不以悖君;身之所短,上雖不知,不以取賞;長短不飾,
以情自竭,若是則可謂直士矣。庸言必信之,庸行必慎之,畏法流俗,
而不敢以其所獨甚,若是則可謂慤士矣。言無常信,行無常貞,唯利所
在,無所不傾,若是則可謂小人矣。公生明,偏生闇,端慤生通,詐偽
生塞,誠信生神,夸誕生惑。此六生者,君子慎之,而禹桀所以分也。
欲惡取舍之權。見其可欲也,則必前後慮其可惡也者;見其可利也,則
必前後慮其可害也者,而兼權之,孰計之,然後定其欲惡取舍。如是則
常不失陷矣。凡人之患,偏傷之也。見其可欲也,則不慮其可惡也者;
見其可利也,則不慮其可害也者。是以動則必陷,為則必辱,是偏傷之
患也。人之所惡者,吾亦惡之。夫富貴者,則類傲之;夫貧賤者,則求
柔之。是非仁人之情也,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,險莫大焉。故曰
:盜名不如盜貨。田仲史鰌不如盜也。



榮辱篇第四
憍泄者,人之殃也;恭儉者,偋五兵也。雖有戈矛之刺,不如恭儉之利
也。故與人善言,煖於布帛;傷人之言,深於矛戟。故薄薄之地,不得
履之,非地不安也,危足無所履者,凡在言也。巨涂則讓,小涂則殆,
雖欲不謹,若云不使。快快而亡者怒也,察察而殘者忮也,博而窮者訾
也,清之而俞濁者口也,豢之而俞瘠者交也,辯而不說者爭也,直立而
不見知者勝也,廉而不見貴者劌也,勇而不見憚者貪也,信而不見敬者
好剸行也。此小人之所務,而君子之所不為也。鬬者,忘其身者也,忘
其親者也,忘其君者也。行其少頃之怒,而喪終身之軀,然且為之,是
忘其身也;室家立殘,親戚不免乎刑戮,然且為之,是忘其親也;君上
之所惡也,刑法之所大禁也,然且為之,是忘其君也。憂忘其身,內忘
其親,上忘其君,是刑法之所不舍也,聖王之所不畜也。乳彘觸虎,乳
狗不遠遊,不忘其親也。人也,憂忘其身,內忘其親,上忘其君,則是
人也,而曾狗彘之不若也。凡鬬者,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。己誠是
也,人誠非也,則是己君子,而人小人也;以君子與小人相賊害也,憂
以忘其身,內以忘其親,上以忘其君,豈不過甚矣哉!是人也,所謂以
狐父之戈钃牛矢也。將以為智邪?則愚莫大焉;將以為利邪?則害莫大
焉;將以為榮邪?則辱莫大焉;將以為安邪?則危莫大焉。人之有鬬,
何哉?我欲屬之狂惑疾病邪?則不可,聖王又誅之。我欲屬之鳥鼠禽獸
邪?則又不可,其形體又人,而好惡多同。人之有鬬,何哉?我甚醜之
。有狗彘之勇者,有賈盜之勇者,有小人之勇者,有士君子之勇者。爭
飲食,無廉恥,不知是非,不辟死傷,不畏眾彊,恈恈然唯利飲食之見
,是狗彘之勇也。為事利,爭貨財,無辭讓,果敢而振,猛貪而戾,恈
恈然唯利之見,是賈盜之勇也。輕死而曓,是小人之勇也。義之所在,
不傾於權,不顧其利,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,重死持義而不橈,是士君
子之勇也。鯈者,浮陽之魚也,胠於沙而思水,則無逮矣。挂於患而思
謹,則無益矣。自知者不怨人,知命者不怨天;怨人者窮,怨天者無志
。失之己,反之人,豈不迂乎哉!榮辱之大分,安危利害之常體:先義
而後利者榮,先利而後義者辱;榮者常通,辱者常窮;通者常制人,窮
者常制於人:是榮辱之大分也。材慤者常安利,蕩悍者常危害;安利者
常樂易,危害者常憂險;樂易者常壽長,憂險者常夭折:是安危利害之
常體也。夫天生蒸民,有所以取之:志意致修,德行致厚,智慮致明,
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。政令法,舉措時,聽斷公,上則能順天子之命
,下則能保百姓,是諸侯之所以取國家也。志行修,臨官治,上則能順
上,下則能保其職,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。循法則、度量、刑辟、
圖籍、不知其義,謹守其數,慎不敢損益也;父子相傳以持王公,是故
三代雖亡,治法猶存,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祿秩也。孝弟原慤,軥錄疾
力,以敦比其事業,而不敢怠傲,是庶人之所以取煖衣飽食,長生久視
,以免於刑戮也。飾邪說,文姦言,為倚事,陶誕突盜,惕悍憍曓,以
偷生反側於亂世之間,是姦人之所以取危辱死刑也。其慮之不深,其擇
之不謹,其定取舍楛僈,是其所以危也。材性知能,君子小人一也;好
榮惡辱,好利惡害,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;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:
小人也者,疾為誕而欲人之信己也,疾為詐而欲人之親己也,禽獸之行
而欲人之善己也;慮之難知也,行之難安也,持之難立也,成則必不得
其所好,必遇其所惡焉。故君子者,信矣,而亦欲人之信己也;忠矣,
而亦欲人之親己也;修正治辨矣,而亦欲人之善己也;慮之易知也,行
之易安也,持之易立也,成則必得其所好,必不遇其所惡焉。是故窮則
不隱,通則大明,身死而名彌白。小人莫不延頸舉踵而願曰:「知慮材
性,固有以賢人矣。」夫不知其與己無以異也。則君子注錯之當,而小
人注錯之過也。故孰察小人之知能,足以知其有餘,可以為君子之所為
也。譬之越人安越,楚人安楚,君子安雅。是非知能材性然也,是注錯
習俗之節異也。仁義德行,常安之術也,然而未必不危也;汙僈突盜,
常危之術也,然而未必不安也。故君子道其常,而小人道其怪。凡人有
所一同:飢而欲食,寒而欲煖,勞而欲息,好利而惡害,是人之所生而
有也,是無待而然者也,是禹桀之所同也。目辨白黑美惡,耳辨音聲清
濁,口辨酸鹹甘苦,鼻辨芬芳腥臊,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,是又人之所
常生而有也,是無待而然者也,是禹桀之所同也。可以為堯禹,可以為
桀跖,可以為工匠,可以為農賈,在埶注錯習俗之所積耳。是又人之所
生而有也,是無待而然者也,是禹桀之所同也。為堯禹則常安榮,為桀
跖則常危辱;為堯禹則常愉佚,為工匠農賈則常煩勞。然而人力為此而
寡為彼,何也?曰:陋也。堯禹者,非生而具者也,夫起於變故,成乎
修,{修之}為待盡而後備者也。人之生固小人,無師無法則唯利之見
耳。人之生固小人,又以遇亂世,得亂俗,是以小重小也,以亂得亂也
。君子非得埶以臨之,則無由得開內焉。今是人之口腹,安知禮義?安
知辭讓?安知廉恥隅積?亦呥呥而噍,鄉鄉而飽已矣。人無師無法,則
其心正其口腹也。今使人生而未嘗睹芻豢稻粱也,惟菽藿糟糠之為睹,
則以至足為在此也,俄而粲然有秉芻豢稻梁而至者,則瞲然視之曰:此
何怪也?彼臭之而{無}嗛於鼻,嘗之而甘於口,食之而安於體,則莫
不弃此而取彼矣。今以夫先王之道,仁義之統,以相群居,以相持養,
以相藩飾,以相安固邪。以夫桀跖之道,是其為相縣也,幾直夫芻豢稻
梁之縣糟糠爾哉!然而人力為此而寡為彼,何也?曰:陋也。陋也者,
天下之公患也,人之大殃大害也。故曰:仁者好告示人。告之、示之、
靡之、儇之、鈆之、重之,則夫塞者俄且通也,陋者俄且僩也,愚者俄
且知也。是若不行,則湯武在上曷益?桀紂在上曷損?湯武存則天下從
而治,桀紂存則天下從而亂。如是者,豈非人之情,固可與如此,可與
如彼也哉!人之情,食欲有芻豢,衣欲有文繡,行欲有輿馬,又欲夫餘
財蓄積之富也;然而窮年累世不知不足,是人之情也。今人之生也,方
知畜雞狗豬彘,又蓄牛羊,然而食不敢有酒肉;餘刀布,有囷窌,然而
衣不敢有絲帛;約者有筐篋之藏,然而行不敢有輿馬。是何也?非不欲
也,幾不長慮顧後,而恐無以繼之故也?於是又節用御欲,收歛蓄藏以
繼之也。是於己長慮顧後,幾不甚善矣哉!今夫偷生淺知之屬,曾此而
不知也,糧食大侈,不顧其後,俄則屈安窮矣。是其所以不免於凍餓,
操瓢囊為溝壑中瘠者也。況夫先王之道,仁義之統,詩書禮樂之分乎!
彼固為天下之大慮也,將為天下生民之屬,長慮顧後而保萬世也。其流
長矣,其溫厚矣,其功盛姚遠矣,非〔順〕孰修為之君子,莫之能知也
。故曰: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,知不幾者不可與及聖人之言。夫詩書
禮樂之分,固非庸人之所知也。故曰:一之而可再也,有之而可久也,
廣之而可通也,慮之而可安也,反鈆察之而俞可好也。以治情則利,以
為名則榮,以群則和,以獨則足,樂意者其是邪!夫貴為天子,富有天
下,是人情之所同欲也;然則從人之欲,則埶不能容,物不能贍也。故
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,使有貴賤之等,長幼之差,知愚能不能之分
,皆使人載其事,而各得其宜。然後使慤祿多少厚薄之稱,是夫群居和
一之道也。故仁人在上,則農以力盡田,賈以察盡財,百工以巧盡械器
,士大夫以上至於公侯,莫不以仁厚知能盡官職。夫是之謂至平。故或
祿天下而不自以為多,或監門御旅,抱關擊柝,而不自以為寡。故曰:
「斬而齊,枉而順,不同而一。」夫是之謂人倫。詩曰:「受小共大共
,為下國駿蒙。」此之謂也。



非相篇第五
相人,古之人無有也,學者不道也。古者有姑布子卿,今之世,梁有唐
舉,相人之形狀顏色,而知其吉凶妖祥,世俗稱之。古之人無有也,學
者不道也。故相形不如論心,論心不如擇術;形不勝心,心不勝術;術
正而心順之,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,無害為君子也。形相雖善而心術惡
,無害為小人也。君子之謂吉,小人之謂凶。故長短小大,善惡形相,
非吉凶也。古之人無有也,學者不道也。蓋帝堯長,帝舜短;文王長,
周公短;仲尼長,子弓短。昔者衛靈公有臣曰公孫呂,身長七尺,面長
三尺,焉廣三寸,鼻目耳具,而名動天下。楚之孫叔敖,期思之鄙人也
,突禿長左,軒較之下,而以楚霸。葉公子高,微小短瘠,行若將不勝
其衣,然白公之亂也,令尹子西,司馬子期,皆死焉。葉公子高入據楚
,誅白公,定楚國,如反手爾,仁義功名善於後世。故事不揣長,不揳
大,不權輕重,亦將志乎爾。長短大小,美惡形相,豈論也哉!且徐偃
王之狀,目可瞻馬。仲尼之狀,面如蒙倛。周公之狀,身如斷菑。皋陶
之狀,色如削瓜。閎夭之狀,面無見膚。傅說之狀,身如植鰭。伊尹之
狀,面無須麋。禹跳湯偏。堯舜參牟子。從者將論志意,比類文學邪?
直將差長短,辨美惡,而相欺傲邪?古者桀紂長巨姣美,天下之傑也。
筋力越勁,百人之敵也,然而身死國亡,為天下大僇,後世言惡,則必
稽焉。是非容貌之患也,聞見之不眾,議論之卑爾。今世俗之亂君,鄉
曲之儇子,莫不美麗姚冶,奇衣婦飾,血氣態度擬於女子;婦人莫不願
得以為夫,處女莫不願得以為士,弃其親家而欲奔之者,比肩竝起;然
而中君羞以為臣,中父羞以為子,中兄羞以為弟,中人羞以為友;俄則
束乎有司,而戮乎大市,莫不呼天啼哭,苦傷其今,而後悔其始,是非
容貌之患也,聞見之不眾,議論之卑爾!然則,從者將孰可也!人有三
不祥:幼而不肯事長,賤而不肯事貴,不肖而不肯事賢,是人之三不祥
也。人有三必窮:為上則不能愛下,為下則好非其上,是人之一必窮也
;鄉則不若,偝則謾之,是人之二必窮也;知行淺薄,曲直有以相縣矣
,然而仁人不能推,知士不能明,是人之三必窮也。人有此三數行者,
以為上則必危,為下則必滅。詩曰:「雨雪瀌瀌,宴然聿消,莫肯下隧
,式居屢驕。」此之謂也。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?曰:以其有辨也。
飢而欲食,寒而欲煖,勞而欲息,好利而惡害,是人之所生而有也,是
無待而然者也,是禹桀之所同也。然則人之所以為人者,非特以二足而
無毛也,以其有辨也。今夫狌狌形笑(狀,)亦二足而無毛也,然而君
子啜其羹,食其胾。故人之所以為人者,非特以其二足而無毛也,以其
有辨也。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,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。故人道莫
不有辨。辨莫大於分,分莫大於禮,禮莫大於聖王;聖王有百,吾孰法
焉?故曰:文久而息,節族久而絕,守法數之有司,極禮而褫。故曰:
欲觀聖王之跡,則於其粲然者矣,後王是也。彼後王者,天下之君也;
舍後王而道上古,譬之是猶舍己之君,而事人之君也。故曰:欲觀千歲
,則數今日;欲知億萬,則審一二;欲知上世,則審周道;欲知周道,
則審其人所貴君子。故曰:以近知遠,以一知萬,以微知明,此之謂也
。夫妄人曰:「古今異情,其〔所〕以治亂者異道。」而眾人惑焉。彼
眾人者,愚而無說,陋而無度者也。其所見焉,猶可欺也,而況於千世
之傳也?妄人者,門庭之間,猶可誣欺也,而況於千世之上乎?聖人何
以不可欺?曰:聖人者,以己也。故以人度人,以情度情,以類度類,
以說度功,以道觀盡,古今一{度}也。類不悖,雖久同理,故鄉乎邪
曲而不迷,觀乎雜物而不惑,以此度之。五帝之外無傳人,非無賢人也
,久故也。五帝之中無傳政,非無善政也,久故也。禹湯有傳政而不若
周之察也,非無善政也,久故也。傳者久則論略,近則論詳,略則舉大
,詳則舉小。愚者聞其略而不知其詳,聞其詳而不知其大也。是以文久
而滅,節族久而絕。凡言不合先王,不順禮義,謂之姦。言雖辯,君子
不聽。法先王,順禮義,黨學者,然而不好言,不樂言,則必非誠士也
。故君子之於言也,志好之,行安之,樂言之,故君子必辯。凡人莫不
好言其所善,而君子為甚。故贈人以言,重於金石珠玉;觀人以言,美
於黼黻文章;聽人以言,樂於鍾鼓琴瑟。故君子之於言無厭。鄙夫反是
:好其實不恤其文,是以終身不免埤汙傭俗。故易曰:「括囊無咎無譽
。」腐儒之謂也。凡說之難,以至高遇至卑,以至治接至亂。未可直至
也,遠舉則病繆,近世則病傭。善者於是間也,亦必遠舉而不繆,近世
而不傭,與時遷徙,與世偃仰,緩急嬴絀,府然若渠匽檃栝之於己也。
曲得所謂焉,然而不折傷。故君子之度己則以繩,接人則用抴。度己以
繩,故足以為天下法則矣;接人用抴,故能寬容因求(眾),以成天下
之大事矣。故君子賢而能容罷,知而能容愚,博而能容淺,粹而能容雜
,夫是之謂兼術。詩曰:「徐方既同,天子之功。」此之謂也。談說之
術:矜莊以莅之,端誠以處之,堅彊以持之,分別以喻之,譬稱以明之
(譬稱以喻之,分別以明之),欣驩芬薌以送之,寶之,珍之,貴之,
神之。如是則說常無不受。雖不說人,人莫不貴。夫是之謂為能貴其所
貴。傳曰:「唯君子為能貴其所貴。」此之謂也。君子必辯。凡人莫不
好言其所善,而君子為甚焉。是以小人辯言險,而君子辯言仁也。言而
非仁之中也,則其言不若其默也,其辯不若其吶也。言而仁之中也,則
好言者上矣,不好言者下也。故仁言大矣,起於上所以道於下,正令是
也;起於下所以忠於上,謀救是也。故君子之行仁也無厭、志好之、行
安之,樂言之。故言君子必辯,小辯不如見端,見端不如見本分。小辯
而察,見端而明,本分而理。聖人士君子之分具矣,有小人之辯者,有
士君子之辯者,有聖人之辯者。不先慮,不早謀,發之而當,成文而類
,居錯遷徙,應變不窮,是聖人之辯者也。先慮之,早謀之,斯須之言
而足聽,文而致實,博而黨正,是士君子之辯者也。聽其言則辭辯而無
統,用其身則多詐而無功,上不足以順明王,下不足以和齊百姓,然而
口舌之均,噡唯則節,足以為奇偉偃卻之屬,夫是之謂姦人之雄。聖王
起,所以先誅也,然後盜賊次之。盜賊得變,此不得變也。



非十二子篇第六
假今之世,飾邪說,文姦言,以梟亂天下,矞宇嵬瑣,使天下混然不知
是非治亂之所在者,有人矣。縱情性,安恣雎,禽獸行,不足以合文通
治;然而其持之有故,其言之成理,足以欺惑愚眾,是它囂魏牟也。忍
情性,綦谿利跂,苟以分異人為高,不足以合大眾,明大分。然而其持
之有故,其言之成理,足以欺惑愚眾,是陳仲史鰌也。不知壹天下建國
家之權稱,上功用,大儉約,而僈差等,曾不足以容辨異,縣君臣。然
而其持之有故,其言之成理,足以欺惑愚眾,是墨翟宋鈃也。尚法而無
法,下脩而好作,上則取聽於上,下則取從於俗,終日言成文典,反紃
察之,則倜然無所歸宿,不可以經國定分。然而其持之有故,其言之成
理,足以欺惑愚眾,是慎到田駢也。不法先王,不是禮義,而好治怪說
,玩琦辭,甚察而不惠,辯而無用,多事而寡功,不可以為治綱紀。然
而其持之有故,其言之成理,足以欺惑愚眾,是惠施鄧析也。略法先王
而不知其統,猶然而材劇志大,聞見雜博。案往舊造說,謂之五行,甚
僻違而無類,幽隱而無說,閉約而無解。案飾其辭而祇敬之,曰:此真
先君子之言也。子思唱之,孟軻和之。世俗之溝猶瞀儒,嚾嚾然不知其
所非也,遂受而傳之,以為仲尼子游(弓)為茲厚於後世,是則子思孟
軻之罪也。若夫總方略,齊言行,壹統類,而群天下之英傑,而告之以
大古,教之以至順,奧窔之間,簟席之上,斂然聖王之文章具焉,佛然
平世之俗起焉,六說者不能入也,十二子者不能親也。無置錐之地,而
王公不能與之爭名,在一大夫之位,則一君不能獨畜,一國不能獨容,
成名況乎諸侯,莫不願以為臣,是聖人之不得埶者也,仲尼子弓是也。
一天下,財萬物,長養人民,兼利天下,通達之屬莫不從服,六說者立
息,十二子者遷化,則聖人之得埶者,舜禹是也。今夫仁人也將何務哉
?上則法舜禹之制,下則法仲尼子弓之義,以務息十二子之說。如是則
天下之害除,仁人之事畢,聖王之跡著矣。信信,信也;疑疑,亦信也
。貴賢,仁也;賤不肖,亦仁也。言而當,知也;默而當,亦知也,故
知默猶知言也。故多言而類,聖人也;少言而法,君子也;多少(言)
無法,而流湎然,雖辯,小人也。故勞力而不當民務,謂之姦事,勞知
而不律先王,謂之姦心;辯說譬諭,齊給便利,而不順禮義,謂之姦說
。此三姦者,聖王之所禁也。知而險,賊而神,為詐而巧,言無用而辯
,辯不惠而察,治之大殃也。行辟而堅,飾非而好,玩姦而澤,言辯而
逆,古之大禁也。知而無法,勇而無憚,察辯而操僻淫,大而用之,好
姦而與眾,利足而迷,負石而墜,是天下之所弃也。兼服天下之心。高
上尊貴,不以驕人;聰明聖知,不以窮人;齊給速通,不爭先人;剛毅
勇敢,不以傷人;不知則問,不能則學,雖能必讓,然後為德。遇君則
修臣下之義,遇鄉則修長幼之義,遇長則修子弟之義,遇友則修禮節辭
讓之義,遇賤而少者,則修告導寬容之義。無不愛也,無不敬也,無與
人爭也,恢然如天地之苞萬物。如是則賢者貴之,不肖者親之。如是而
不服者,則可謂訞怪狡猾之人矣,雖則子弟之中,刑及之而宜。詩云:
「匪上帝不時,殷不用舊;雖無老成人,尚有典刑;曾是莫聽,大命以
傾。」此之謂也。古之所謂士仕者,厚敦者也,合群者也,樂富貴者也
,樂分施者也,遠罪過者也,務事理者也,羞獨富者也。今之所謂士仕
者,汙漫者也,賊亂者也,恣雎者也,貪利者也,觸抵者也,無禮義而
唯權埶之嗜者也。古之所謂處士者,德盛者也,能靜者也,修正者也,
知命者也,箸是者也。今之所謂處士者,無能而云能者也,無知而云知
者也,利心無足而佯無欲者也,行偽險穢而彊高言謹慤者也,以不俗為
俗,離縱而跂訾者也。士君子之所能不能為。君子能為可貴,不能使人
必貴己;能為可信,不能使人必信己;能為可用,不能使人必用己。故
君子恥不修,不恥見汙;恥不信,不恥不見信;恥不能,不恥不見用。
是以不誘於譽,不恐於誹,率道而行,端然正己,不為物傾側,夫是之
謂誠君子。詩云:「溫溫恭人,維德之基。」此之謂也。士君子之容,
其冠進,其衣逢,其容良,儼然,壯然,祺然,蕼然,恢恢然,廣廣然
,昭昭然,蕩蕩然,是父兄之容也。其冠進,其衣逢,其容愨,儉然,
恀然,輔然,端然,訾然,洞然,綴綴然,瞀瞀然,是子弟之容也。吾
語汝學者之嵬容:其冠絻,其纓禁緩,其容簡連,填填然,狄狄然,莫
莫然,瞡瞡然,瞿瞿然,盡盡然,盱盱然;酒食聲色之中,則瞞瞞然,
瞑瞑然;禮節之中,則疾疾然,訾訾然;勞苦事業之中,則儢儢然,離
離然,偷儒而罔,無廉恥而忍謑訽,是學者之嵬也。弟佗其冠,衶禫其
辭,禹行而舜趨,是子張氏之賤儒也。正其衣冠,齊其顏色,嗛然而終
日不言,是子夏氏之賤儒也。偷儒憚事,無廉恥而耆飲食,必曰君子固
不用力,是子游氏之賤儒也。彼君子則不然,佚而不惰,勞而不僈,宗
原應變,曲得其宜,如是然後聖人也。



仲尼篇第七
仲尼之門{人},五尺之豎子,言羞稱乎五伯。是何也?曰:然!彼誠
可羞稱也。齊桓五伯之盛者也,前事則殺兄而爭國。內行則姑姊妹之不
嫁者七人,閨門之內,般樂奢汰,以齊之分,奉之而不足;外事則詐邾
襲莒,并國三十五。其事行也,若是其險汙淫汰也。彼固曷足稱乎大君
子之門哉!若是而不亡,乃霸,何也?曰:於乎!夫齊桓公有天下之大
節焉,夫孰能亡之?倓然見管仲之能足以託國也,是天下之大知也。安
忘其怒,出忘其讎,遂立以為仲父,是天下之大決也。立以為仲父而貴
戚莫之敢妬也,與之高國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惡也,與之書社三百而
富人莫之敢距也。貴賤長少,秩秩焉,莫不從桓公而貴敬之,是天下之
大節也。諸侯有一節如是,則莫之能亡也。桓公兼此數節者而盡有之,
夫又何可亡也!其霸也,宜哉!非幸也,數也。然而仲尼之門{人},
五尺之豎子,言羞稱五伯,是何也?曰:然!彼非本政教也,非致隆高
也,非綦文理也,非服人之心也。鄉方略,審勞佚,畜積修鬬,而能顛
倒其敵者也。詐心以勝矣。彼以讓飾爭,依乎仁而蹈利者也,小人之傑
也,彼固曷足稱乎大君子之門哉!彼王者則不然:致賢而能以救不肖,
致彊而能以寬弱,戰必能殆之而羞與之鬬,委然成文,以示之天下,而
曓國安自化矣。有災繆者,然後誅之。故聖王之誅也綦省矣。文王誅四
,武王誅二,周公卒業,至於成王,則安以無誅矣。故道豈不行矣哉!
文王載百里地而天下一,桀紂舍之,厚於有天下之埶而不得以匹夫老。
故善用之,則百里之國足以獨立矣;不善用之,則楚六千里而為讎人役
。故人主不務得道,而廣有其埶,是其所以危也。持寵處位,終身不厭
之術。主尊貴之,則恭敬而僔;主信愛之,則謹慎而嗛;主專任之,則
拘守而詳:主安近之,則慎比而不邪;主疏遠之,則全一而不倍;主損
絀之,則恐懼而不怨。貴而不為夸,信而不處謙,任重而不敢專。財利
至,則善而不及也,必將盡辭讓之義,然後受。福事至則和而理,禍事
至則靜而理。富則施廣,貧則用節。可貴可賤也,可富可貧也,可殺而
不可使為姦也,是持寵處位終身不厭之術也。雖在貧窮徒處之埶,亦取
象於是矣。夫是之謂吉人。詩曰:「媚茲一人,應侯順德,永言孝思,
昭哉嗣服。」此之謂也。求善處大重,理任大事,擅寵於萬乘之國,必
無後患之術,莫若好同之,援賢博施,除怨而無妨害人。能耐任之,則
慎行此道也。能而不耐任,且恐失寵,則莫若早同之,推賢讓能而安隨
其後,如是,有寵則必榮,失寵則必無罪。是事君者之寶,而必無後患
之術也。故知者之舉事也,滿則慮嗛,平則慮險,安則慮危,曲重其豫
,猶恐及其禍,是以百舉而不陷也。孔子曰:「巧而好度必節,勇而好
同必勝,知而好謙必賢。」此之謂也。愚者反是。處重擅權,則好專事
而妬賢能,抑有功而擠有罪,志驕盈而輕舊怨,以嗇而不行施,道乎上
為重,招權於下以妨害人。雖欲無危,得乎哉!是以位尊則必危,任重
則必廢,擅寵則必辱,可立而待也,可炊而傹也。是何也?則墮之者眾
,而持之者寡矣。天下之行術,以事君則必通,以為仁則必聖,立隆而
勿貳也。然後恭敬以先之,忠信以統之,慎謹以行之,端愨以守之,頓
窮則從之疾力以申重之。君雖不知,無怨疾之心;功雖甚大,無伐德之
色;省求多功,愛敬不勌,如是則常無不順矣。以事君則必通,以為仁
則必聖,夫是之謂天下之行術。少事長,賤事貴,不肖事賢,是天下之
通義也。有人也,埶不在人上,而羞為人下,是姦人之心也。志不免乎
姦心,行不免乎姦道,而求有君子聖人之名,辟之,是猶伏而咶天,救
經而引其足也。說必不行矣,俞務而俞遠。故君子時詘則詘,時伸則伸
也。



儒效篇第八
大儒之效。武王崩,成王幼,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,惡天下之
倍周也。履天子之籍,聽天下之斷,偃然如固有之,而天下不稱貪焉。
殺管叔,虛殷國,而天下不稱戾焉。兼制天下,立七十一國,姬姓獨居
五十三人,而天下不稱偏焉。教誨開導成王,使諭於道,而能揜迹於文
武。周公歸周,反籍於成王,而天下不輟事周,然而周公北面而朝之。
天子也者,不可以少當也,不可以假攝為也。能則天下歸之,不能則天
下去之,是以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,惡天下之離周也。成王冠
,成人,周公歸周,反籍焉,明不滅主之義也,周公無天下矣。鄉有天
下,今無天下,非擅也。成王鄉無天下,今有天下,非奪也;變埶次序
節然也。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,以弟誅兄而非曓也,君臣易位而非不順
也。因天下之和,遂文武之業,明枝主之義,抑亦變化矣,天下厭然猶
一也。非聖人莫之能為。夫是之謂大儒之效。秦昭王問孫卿子曰:「儒
無益於人之國。」孫卿子曰:「儒者法先王,隆禮義,謹乎臣子而致貴
其上者也。人主用之,則埶在本朝而宜;不用,則退編百姓而慤,必為
順下矣。雖窮困凍餧,必不以邪道為貪。無置錐之地,而明於持社稷之
大義。嗚呼而莫之能應,然而通乎財萬物養百姓之經紀。埶在人上,則
王公之材也;在人下,則社稷之臣,國君之寶也;雖隱於窮閻漏屋,人
莫不貴之,道誠存也。仲尼將為司寇,沈猶氏不敢朝飲其羊,公慎氏出
其妻,慎潰氏踰境而徙,魯之粥牛馬者不豫賈,必蚤正以待之也(必脩
正以待之也)。居於闕黨,闕黨之子弟罔不分,有親者取多,孝弟以化
之也。儒者在本朝則美政,在下位則美俗。儒之為人下如是矣。」王曰
:「然則其為人上何如?」孫卿曰:「其為人上也,廣大矣!志意定乎
內,禮節脩乎朝,法則度量正乎官,忠信愛利形乎下。行一不義,殺一
無罪,而得天下,不為也。此君(若)義信乎人矣,通於四海,則天下
應之如讙。是何也?則貴名白而天下治也。故近者歌謳而樂之,遠者竭
蹶而趨之,四海之內若一家,通達之屬莫不從服。夫是之謂人師。詩曰
:『自西自東,自南自北,無思不服。』此之謂也。夫其為人下也如彼
,其為人上也如此,何謂其無益於人之國也!」昭王曰:「善!」先王
之道,仁之隆也,比中而行之。曷謂中?曰:禮義是也。道者,非天之
道,非地之道,人之所以道也,君子之所道也。君子之所謂賢者,非能
徧能人之所能之謂也;君子之所謂知者,非能徧知人之所知之謂也;君
子之所謂辯者,非能徧辯人之所辯之謂也;君子之所謂察者,非能徧察
人之所察之謂也。有所正(止)矣。相高下,視墝肥,序五種,君子不
如農人;通財貨,相美惡,辯貴賤,君子不如賈人;設規矩,陳繩墨,
便備用,君子不如工人;不卹是非然不然之情,以相薦撙,以相恥怍,
君子不若惠施、鄧析。若夫謫德而定次,量能而授官,使賢不肖皆得其
位,能不能皆得其官,萬物得其宜,事變得其應,慎墨不得進其談,惠
施、鄧析不敢竄其察,言必當理,事必當務,是然後君子之所長也。凡
事行,有益於理者立之,無益於理者廢之,夫是之謂中事。凡知說,有
益於理者為之,無益於理者舍之,夫是之謂中說。事行失中,謂之姦事
;知說失中,謂之姦道。姦事、姦道,治世之所棄,而亂世之所從服也
。若夫充虛之相施易也,堅白同異之分隔也,是聰耳之所不能聽也,明
目之所不能見也,辯士之所不能言也,雖有聖人之知,未能僂指也。不
知無害為君子,知之無損為小人。工匠不知,無害為巧;君子不知,無
害為治。王公好之則亂法,百姓好之則亂事。而狂惑戇陋之人,乃始率
其群徒,辯其談說,明其辟稱,老身長子,不知惡也。夫是之謂上愚,
曾不如相雞狗之可以為名也。詩曰:「為鬼為蜮,則不可得,有靦面目
,視人罔極。作此好歌,以極反側。」此之謂也。我欲賤而貴,愚而智
,貧而富,可乎?曰:其唯學乎。彼學者,行之,曰士也;敦慕焉,君
子也;知之,聖人也。上為聖人,下為士、君子,孰禁我哉!鄉也混然
涂之人也,俄而竝乎堯禹,豈不賤而貴矣哉!鄉也效門室之辨,混然曾
不能決也,俄而原仁義,分是非,圓回天下於掌上,而辯白黑,豈不愚
而知矣哉!鄉也胥靡之人,俄而治天下之大器舉在此,豈不貧而富矣哉
!今有人於此,屑然藏千溢之寶,雖行貣而食,人謂之富矣。彼寶也者
,衣之不可衣也,食之不可食也,賣之不可僂售也,然而人謂之富,何
也?豈不大富之器誠在此也?是杅杅亦富人已,豈不貧而富矣哉!故君
子無爵而貴,無祿而富,不言而信,不怒而威,窮處而榮,獨居而樂!
豈不至尊、至富、至重、至嚴之情舉積此哉!故曰:貴名不可以比周爭
也,不可以夸誕有也,不可以埶重脅也,必將誠此然後就也。爭之則失
,讓之則至;遵道則積,夸誕則虛。故君子務脩其內,而讓之於外;務
積德於身,而處之以遵道。如是,則貴名起如日月,天下應之如雷霆。
故曰:君子隱而顯,微而明,辭讓而勝。詩曰:「鶴鳴于九皋,聲聞于
天。」此之謂也。鄙夫反是:比周而譽俞少,鄙爭而名俞辱,煩勞以求
安利,其身俞危。詩曰:「民之無良,相怨一方,受爵不讓,至于己斯
亡。」此之謂也。故能小而事大,辟之是猶力之少而任重也,舍粹折無
適也。身不肖而誣賢,是猶傴伸而好升高也,指其頂者愈眾。故明主譎
德而序位,所以為不亂也;忠臣誠能然後敢受職,所以為不窮也。分不
亂於上,能不窮於下,治辯之極也。詩曰:「平平左右,亦是率從。」
是言上下之交不相亂也。以從俗為善,以貨財為寶,以養生為己至道,
是民德也。行法至堅,不以私欲亂所聞,如是則可謂勁士矣。行法至堅
,好脩正其所聞,以橋飾其情性。其言多當矣,而未諭也;其行多當矣
,而未安也;其知慮多當矣,而未周密也。上則能大其所隆,下則能開
道不己若者,如是則可謂篤厚君子矣。脩百王之法,若辨白黑;應當時
之變,若數一二;行禮要節而安之,若生四枝;要時立功之巧,若詔四
時;平正和民之善,億萬之眾,而博若一人,如是則可謂聖人矣。井井
兮其有理也,嚴嚴兮其能敬己也,分分兮其有終始也,猒猒兮其能長久
也,樂樂兮其執道不殆也,炤炤兮其用知之明也,脩脩兮其用統類之行
也,綏綏兮其有文章也,熙熙兮其樂人之臧也,隱隱兮其恐人之不當也
,如是則可謂聖人矣。此其道出乎一,曷謂一?曰:執神而固。曷謂神
?曰:盡善挾治之謂神,萬物莫足以傾之之謂固。神固之謂聖人。聖人
也者,道之管也,天下之道管是矣,百王之道一是矣。故詩書禮樂之道
歸是矣。詩言是其志也,書言是其事也,禮言是其行也,樂言是其和也
,春秋言是其微也。故風之所以為不逐者,取是以節之也;小雅之所以
為小雅者,取是而文之也;大雅之所以為大雅者,取是而光之也;頌之
所以為至者,取是而通之也。天下之道畢是矣。鄉是者臧,倍是者亡;
鄉是如不臧,倍是如不亡者,自古及今,未嘗有也。客有道曰:孔子曰
:「周公其盛乎!身貴而愈恭,家富而愈儉,勝敵而愈戒。」應之曰:
是殆非周公之行,非孔子之言也。武王崩,成王幼,周公屏成王而及武
王,履天子之籍,負扆而坐(立),諸侯趨走堂下。當是時也,夫又誰
為恭矣哉!兼制天下,立七十一國,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焉。周之子孫,
苟不狂惑者,莫不為天下之顯諸侯。孰謂周公儉哉!武王之誅紂也,行
之日以兵忌,東面而迎太歲,至氾而汎,至懷而壞,至共頭而山隧。霍
叔懼曰:「出三日而五災至,無乃不可乎?」周公曰:「刳比干而囚箕
子,飛廉惡來知政,夫又惡有不可焉!」遂選馬而進,朝食於戚,暮宿
於百泉,厭旦(旦厭)於牧之野。鼓之而紂卒易鄉,遂乘殷人而誅紂。
蓋殺者非周人,因殷人也。故無首虜之獲,無蹈難之賞。反而定三革,
偃五兵,合天下,立聲樂,於是武象起而韶護廢矣。四海之內,莫不變
心易慮以化順之。故外闔不閉,跨天下而無蘄。當是時也,夫又誰為戒
矣哉!造父者,天下之善御者也,無輿馬則無所見其能。羿者,天下之
善射者也,無弓矢則無所見其巧。大儒者,善調一天下者也,無百里之
地,則無所見其功。輿固馬選矣,而不能以至遠、一日而千里,則非造
父也。弓調矢直矣,而不能射遠中微,則非羿也。用百里之地,而不能
以調一天下,制彊曓,則非大儒也。彼大儒者,雖隱於窮閻漏屋,無置
錐之地,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;在一大夫之位,則一君不能獨畜,一國
不能獨容,成名況乎諸侯,莫不願得以為臣。用百里之地,而千里之國
莫能與之爭勝;笞棰曓國,齊一天下,而莫能傾也。是大儒之徵也。其
言有類,其行有禮,其舉事無悔,其持險應變曲當。與時遷徙,與世偃
仰,千舉萬變,其道一也。是大儒之稽也。其窮也俗儒笑之;其通也英
傑化之,嵬瑣逃之,邪說畏之,眾人媿之。通則一天下,窮則獨立貴名
,天不能死,地不能埋,桀跖之世不能汙,非大儒莫之能立,仲尼、子
弓是也。故有俗人者,有俗儒者,有雅儒者,有大儒者。不學問,無正
義,以富利為隆,是俗人者也。逢衣淺帶,解果其冠,略法先王而足亂
世術,繆學雜舉,不知法後王而一制度,不知隆禮義而殺詩書;其衣冠
行偽,已同於世俗矣,然而不知惡者;其言議談說已無以異於墨子矣,
然而明不能別,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;得委積足以揜其口,則揚
揚如也;隨其長子,事其便辟,舉其上客,(億)然若終身之虜而不敢
有他志,是俗儒者也。法後王,一制度,隆禮義而殺詩書;其言行已有
大法矣,然而明不能齊法教之所不及,聞見之所未至,則知不能類也;
知之曰知之,不知曰不知,內不自以誣,外不自以欺,以是尊賢畏法而
不敢怠傲,是雅儒者也。法先王,統禮義,一制度;以淺持博,以古持
今,以一持萬;苟仁義之類也,雖在鳥獸之中,若別白黑;倚物怪變,
所未嘗聞也,所未嘗見也,卒然起一方,則舉統類而應之,無所儗怍;
張法而度之,則晻然若合符節,是大儒者也。故人主用俗人則萬乘之國
亡,用俗儒則萬乘之國存,用雅儒則千乘之國安,用大儒則百里之地久
,而後三年,天下為一,諸侯為臣;用萬乘之國,則舉錯而定,一朝而
伯。不聞不若聞之,聞之不若見之,見之不若知之,知之不若行之。學
至於行之而止矣。行之,明也,明之為聖人。聖人也者,本仁義,當是
非,齊言行,不失豪釐,無它道焉,已乎行之矣。故聞之而不見,雖博
必謬;見之而不知,雖識必妄;知之而不行,雖敦必困。不聞不見,則
雖當,非仁也。其道百舉而百陷也。故人無師無法而知,則必為盜,勇
則必為賊,云能則必為亂,察則必為怪,辯則必為誕;人有師有法,而
知則速通,勇則速威,云能則速成,察則速盡,辯則速論。故有師法者
,人之大寶也;無師法者,人之大殃也。人無師法,則隆性矣;有師法
,則隆積矣。而師法者,所得乎情(積),非所受乎性。性不足以獨立
而治。性也者,吾所不能為也,然而可化也。情(積)也者,非吾所有
也,然而可為也。注錯習俗,所以化性也;并一而不二,所以成積也。
習俗移志,安久移質。并一而不二,則通於神明,參於天地矣。故積土
而為山,積水而為海,旦暮積謂之歲,至高謂之天,至下謂之地,宇中
六指謂之極,涂之人百姓,積善而全盡,謂之聖人。彼求之而後得,為
之而後成,積之而後高,盡之而後聖,故聖人也者,人之所積也。人積
耨耕而為農夫,積斲削而為工匠,積反貨而為商賈,積禮義而為君子。
工匠之子,莫不繼事,而都國之民安習其服,居楚而楚,居越而越,居
夏而夏,是非天性也,積靡使然也。故人知謹注錯,慎習俗,大積靡,
則為君子矣。縱性情而不足問學,則為小人矣;為君子則常安榮矣,為
小人則常危辱矣。凡人莫不欲安榮而惡危辱,故唯君子為能得其所好,
小人則日徼其所惡。詩曰:「維此良人,弗求弗迪;維彼忍心,是顧是
復。民之貪亂,寧為荼毒。」此之謂也。人論。志不免於曲私,而冀人
之以己為公也;行不免於汙漫,而冀人之以己為脩也;其愚陋溝瞀,而
冀人之以己為知也,是眾人也。志忍私,然後能公;行忍情性,然後能
脩;知而好問,然後能才;公脩而才,可謂小儒矣。志安公,行安脩,
知通統類,如是則可謂大儒矣。大儒者,天子三公也;小儒者,諸侯、
大夫、士也;眾人者,工農商賈也。禮者,人主之所以為群臣寸尺尋丈
檢式也。人倫盡矣。君子言有壇宇,行有防表,道有一隆。言道德(政
治)之求,不下於安存;言志意之求,不下於士;言道德之求,不二後
王。道過三代謂之蕩,法二後王謂之不雅。高之下之,小之巨之,不外
是矣。是君子之所以騁志意於壇宇宮廷也。故諸侯問政,不及安存,則
不告也。匹夫問學,不及為士,則不教也。百家之說,不及後王,則不
聽也。夫是之謂君子言有壇宇,行有防表也。



王制篇第九
請問為政?曰:賢能不待次而舉,罷不能不待須而廢,元惡不待教而誅
,中庸{民}不待政而化。分未定也,則有昭繆。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
,不能屬於禮義,則歸之庶人。雖庶人之子孫也,積文學,正身行,能
屬於禮義,則歸之卿相士大夫。故姦言,姦說,姦事,姦能,遁逃反側
之民,職而教之,須而待之,勉之以慶賞,懲之以刑罰。安職則畜,不
安職則棄。五疾,上收而養之,材而事之,官施而衣食之,兼覆無遺。
才行反時者死無赦。夫是之謂天德,是王者之政也。聽政之大分,以善
至者待之以禮,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。兩者分別,則賢不肖不雜,是非
不亂。賢不肖不雜,則英傑至,是非不亂,則國家治。若是,名聲日聞
,天下願,令行禁止,王者之事畢矣。凡聽,威嚴猛厲,而不好假道人
,則下畏恐而不親,周閉而不竭。若是,則大事殆乎弛,小事殆乎遂。
和解調通,好假道人,而無所凝止之,則姦言并至,嘗試之說鋒起。若
是,則聽大事煩,是又傷之也。故法而不議,則法之所不至者必廢。職
而不通,則職之所不及者必隊。故法而議,職而通,無隱謀,無遺善,
而百事無過,非君子莫能。故公平者,聽之衡也;中和者,聽之繩也。
其有法者以法行,無法者以類舉,聽之盡也。偏黨而無經,聽之辟也。
故有良法而亂者,有之矣,有君子而亂者,自古及今,未嘗聞也。傳曰
:「治生乎君子,亂生乎小人。」此之謂也。分均則不偏,埶齊則不壹
,眾齊則不使。有天有地,而上下有差。明王始立,而處國有制。夫兩
貴之不能相事,兩賤之不能相使,是天數也。埶位齊而欲惡同,物不能
澹則必爭,爭則必亂,亂則窮矣。先王惡其亂也,故制禮義以分之,使
有貧富貴賤之等,足以相兼臨者,是養天下之本也。書曰:「維齊非齊
。」此之謂也。馬駭輿,則君子不安輿;庶人駭政,則君子不安位。馬
駭輿,則莫若靜之;庶人駭政,則莫若惠之。選賢良,舉篤敬,興孝弟
,收孤寡,補貧窮。如是,則庶人安政矣。庶人安政,然後君子安位。
傳曰:「君者舟也,庶人者水也;水則載舟,水則覆舟。」此之謂也。
故君人者,欲安,則莫若平政愛民矣;欲榮,則莫若隆禮敬士矣;欲立
功名,則莫若尚賢使能矣。是君人者之大節也。三節者當,則其餘莫不
當矣。三節者不當,則其餘雖曲當,猶將無益也。孔子曰:「大節是也
,小節是也,上君也;大節是也,小節一出焉,一入焉,中君也;大節
非也,小節雖是也,吾無觀其餘矣。」成侯、嗣公聚斂計數之君也,未
及取民也。子產取民者也,未及為政也。管仲為政者也,未及修禮也。
故修禮者王,為政者彊,取民者安,聚斂者亡。故王者富民,霸者富士
,僅存之國富大夫,亡國富筐篋,實府庫。筐篋已富,府庫已實,而百
姓貧,夫是之謂上溢而下漏。入不可以守,出不可以戰,則傾覆滅亡可
立而待也。故我聚之以亡,敵得之以彊。聚斂者,召寇肥敵,亡國危身
之道也,故明君不蹈也。王奪之人,霸奪之與,彊奪之地。奪之人者臣
諸侯,奪之與者友諸侯,奪之地者敵諸侯。臣諸侯者王,友諸侯者霸,
敵諸侯者危。用彊者,人之城守,人之出戰,而我以力勝之也,則傷人
之民必甚矣。傷人之民甚,則人之民惡我必甚矣;人之民惡我甚,則日
欲與我鬬。人之城守,人之出戰,而我以力勝之,則傷吾民必甚矣;傷
吾民甚,則吾民之惡我必甚矣;吾民之惡我甚,則日不欲為我鬬。人之
民日欲與我鬬,吾民日不欲為我鬬,是彊者之所以反弱也。地來而民去
,累多而功少,雖守者益,所以守者損,是以大者之所以反削也。諸侯
莫不懷交接怨,而不忘其敵,伺彊大之間,承彊大之敝,此彊大之殆時
也。知彊大者不務彊也,慮以王命,全其力,凝其德。力全則諸侯不能
弱也,德凝則諸侯不能削也,天下無王霸主,則常勝矣,是知彊道者也
。彼霸者則不然。辟田野,實倉廩,便備用,案謹募選閱材伎之士,然
後漸慶賞以先之,嚴刑罰以糾之。存亡繼絕,衛弱禁曓,而無兼并之心
,則諸侯親之矣。修友敵之道,以敬接諸侯,則諸侯說之矣。所以親之
者,以不并也;并之見,則諸侯疏矣。所以說之者,以友敵也;臣之見
,則諸侯離矣。故明其不并之行,信其友敵之道,天下無王霸主,則常
勝矣。是知霸道者也。閔王毀於五國,桓公劫於魯莊,無它故焉,非其
道而慮之以王也。彼王者不然。仁眇天下,義眇天下,威眇天下。仁眇
天下,故天下莫不親也;義眇天下,故天下莫不貴也;威眇天下,故天
下莫敢敵也。以不敵之威,輔服人之道,故不戰而勝,不攻而得,甲兵
不勞而天下服,是知王道者也。知此二具者,欲王而王,欲霸而霸,欲
彊而彊矣。王者之人,飾動以禮義,聽斷以類,明振毫末,舉措應變而
不窮,夫是之謂有原。是王者之人也。王者之制,道不過三代,法不貳
後王。道過三代謂之蕩,法貳後王謂之不雅。衣服有制,宮室有度,人
徒有數,喪祭械用皆有等宜。聲則非雅聲者舉廢,色則凡非舊文者舉息
,械用則凡非舊器者舉毀,夫是之謂復古,是王者之制也。王者之論,
無德不貴,無能不官,無功不賞,無罪不罰。朝無幸位,民無幸生。尚
賢使能,而等位不遺;析愿禁悍,而刑罰不過。百姓曉然皆知夫為善於
家,而取賞於朝也;為不善於幽而蒙刑於顯也,夫是之謂定論。是王者
之論也。王者之〔法,〕等賦、政事、財萬物,所以養萬民也。田野什
一,關市幾而不征,山林澤梁,以時禁發而不稅,相地而衰政,理道之
遠近而致貢。通流財物粟米,無有滯留,使相歸移也,四海之內若一家
。故近者不隱其能,遠者不疾其勞,無幽閒隱僻之國,莫不趨使而安樂
之。夫是之為人師。是王者之法也。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,然而中國得
而畜使之。南海則有羽翮、齒革、曾青、丹干焉,然而中國得而財之。
東海則有紫紶、魚鹽焉,然而中國得而衣食之。西海則有皮革、文旄焉
,然而中國得而用之。故澤人足乎木,山人足乎魚,農夫不斲削、不陶
冶而足械用,工賈不耕田而足菽粟。故虎豹為猛矣,然君子剝而用之。
故天之所覆,地之所載,莫不盡其美,致其用,上以飾賢良,下以養百
姓而安樂之。夫是之謂大神。詩曰:「天作高山,大王荒之;彼作矣,
文王康之。」此之謂也。以類行雜,以一行萬。始則終,終則始,若環
之無端也,舍是而天下以衰矣。天地者,生之始也;禮義者,治之始也
;君子者,禮義之始也;為之貫之,積重之,致好之者,君子之始也。
故天地生君子,君子理天地;君子者,天地之參也,萬物之摠也,民之
父母也。無君子,則天地不理,禮義無統,上無君師,下無父子,夫是
之謂至亂。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婦,始則終,終則始,與天地同理,
與萬世同久,夫是之謂大本。故喪祭、朝聘、師旅,一也;貴賤、殺生
、與奪,一也;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、兄兄、弟弟,一也;農農、
士士、工工、商商,一也。水火有氣而無生,草木有生而無知,禽獸有
知而無義。人有氣、有生、有知,亦且有義,故最為天下貴也。力不若
牛,走不若馬,而牛馬為用,何也?曰:人能群,彼不能群也。人何以
能群?曰:分。分何以能行?曰:義。故義以分則和,和則一,一則多
力,多力則彊,彊則勝物,故宮室可得而居也。故序四時,裁萬物,兼
利天下,無它故焉,得之分義也。故人生不能無群,群而無分則爭,爭
則亂,亂則離,離則弱,弱則不能勝物,故宮室不可得而居也,不可少
頃舍禮義之謂也。能以事親謂之孝,能以事兄謂之弟,能以事上謂之順
,能以使下謂之君。君者,善群也。群道當,則萬物皆得其宜,六畜皆
得其長,群生皆得其命。故養長時則六畜育,殺生時則草木殖,政令時
則百姓一。賢良服,聖王之制也。草木榮華滋碩之時,則斧斤不入山林
,不夭其生,不絕其長也。黿鼉魚鼈鰌鱣孕別之時,罔罟毒藥不入澤,
不夭其生,不絕其長也。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,四者不失時,故五
穀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。汙池淵沼川澤,謹其時禁,故魚鼈優多而百姓
有餘用也。斬伐養長不失其時,故山林不童,而百姓有餘材也。聖王之
用也,上察於天,下錯於地,塞備天地之間,加施萬物之上,微而明,
短而長,狹而廣,神明博大以至約。故曰:一與一是為人者,謂之聖人
。序官,宰爵知賓客、祭祀、饗食、犧牲之牢數。司徒知百宗、城郭、
立器之數。司馬知師旅、甲兵、乘白之數。脩憲命,審詩商,禁淫聲,
以時順脩,使夷俗邪音不敢亂雅,大師之事也。脩隄梁,通溝澮,行水
潦,安水臧,以時決塞,歲雖凶敗水旱,使民有所耘艾,司空之事也。
相高下,視肥墝,序五種,省農功,謹蓄藏,以時順脩,使農夫樸力而
寡能,治田之事也。脩火憲,養山林、藪澤、草木、魚鼈、百索,以時
禁發,使國家足用,而財物不屈,虞師之事也。順州里,定廛宅,養六
畜,閒樹藝,勸教化,趨孝弟,以時順修,使百姓順命,安樂處鄉,鄉
師之事也。論百工,審時事,辨功苦,尚完利,便備用,使雕琢文采不
敢專造於家,工師之事也。相陰陽,占祲兆,鑽龜陳卦,主攘擇五卜,
知其吉凶妖祥,傴巫跛擊之事也。脩採清,易道路,謹盜賊,平室律,
以時順修,使賓旅安而貨財通,治市之事也。抃急禁悍,防淫除邪,戮
之以五刑,使曓悍以變,姦邪不作,司寇之事也。本政教,正法則,兼
聽而時稽之,度其功勞,論其慶賞,以時慎脩,使百吏免盡,而眾庶不
偷,冢宰之事也。論禮樂,正身行,廣教化,美風俗,兼覆而調一之,
辟公之事也。全道德,致隆高,綦文理,一天下,振毫末,使天下莫不
順比從服,天王之事也。故政事亂,則冢宰之罪也;國家失俗,則辟公
之過也;天下不一,諸侯俗反,則天王非其人也。具具而王,具具而霸
,具具而存,具具而亡。用萬乘之國者,威彊之所以立也,名聲之所以
美也,敵人之所以屈也,國之所以安危臧否也,制與在此,亡乎人。王
霸安存,危殆滅亡,制與在我,亡乎人。夫威彊未足以殆鄰敵也,名聲
未足以縣天下也,則是國未能獨立也,豈渠得免夫累乎?天下脅於曓國
,而黨為吾所不欲於是者,日與桀同事同行,無害為堯。是非功名之所
就也,非存亡安危之所墮也。功名之所就,存亡安危之所墮,必將於愉
殷赤心之所。誠以其國為王者之所亦王,以其國為危殆滅亡之所亦危殆
滅亡。殷之日,案以中立,無有所偏,而為縱橫之事,偃然案兵無動,
以觀夫曓國之相卒也。案平政教,審節奏,砥礪百姓,為是之日,而兵
剸天下勁矣。案然修仁義,伉隆高,正法則,選賢良,養百姓,為是之
日,而名聲剸天下之美矣。權者重之,兵者勁之,名聲者美之。夫堯舜
者一天下也,不能加毫末於是矣。權謀傾覆之人退,則賢良知聖之士案
自進矣。刑政平,百姓和,國俗節,則兵勁城固,敵國案自詘矣。務本
事,積財物,而勿忘棲遲辥越也,是使群臣百姓皆以制度行,則財物積
,國家案自富矣。三者體此而天下服,曓國之君,案自不能用其兵矣。
何則?彼無與至也。彼其所與至者,必其民也。其民之親我也,歡若父
母,好我芳若芝蘭,反顧其上則若灼黥,若仇讎。彼人之情性也,雖桀
跖,豈有肯為其所惡,賊其所好者哉!彼以奪矣。故古之人,有以一國
取天下者,非往行之也,脩政其所莫不願,如是而可以誅曓禁悍矣。故
周公南征而北國怨,曰:「何獨不來也!」東征而西國怨,曰:「何獨
後我也!」孰能有與是鬬者與?安以其國為是者王。殷之日,安以靜兵
息民,慈愛百姓,辟田野,實倉廩,便備用,安謹募選,閱材伎之士,
然後漸賞慶以先之,嚴刑罰以防之,擇士之知事者,使相率貫也,是以
厭然畜積修飾,而物用之足也。兵革器械者,彼將日日曓露毀折之中原
;我今將脩飾之,拊循之,掩蓋之於府庫。貨財粟米者,彼將日日棲遲
辥越之中野,我今將畜積并聚之於倉廩。材伎股肱健勇爪牙之士,彼將
日日挫頓竭之於仇敵,我今將來致之,并閱之,砥礪之於朝廷。如是,
則彼日積敝,我日積完;彼日積貧,我日積富;彼日積勞,我日積佚。
君臣上下之間者,彼將厲厲焉日日相離疾也,我今將頓頓焉日日相親愛
也,以是待其敝。安以其國為是者霸。立身則從傭俗,事行則遵傭故,
進退貴賤則舉傭士,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,則庸寬惠,如是者則安存
。立身則輕楛,事行則蠲疑,進退貴賤則舉佞侻,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
者,則好取侵奪,如是者危殆。立身則憍曓,事行則傾覆,進退貴賤則
舉幽險詐故,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,則好用其死力矣,而慢其功勞;
好用其籍斂矣,而忘其本務,如是者滅亡。此五等者,不可不善擇也,
王霸安存,危殆滅亡之具也。善擇者制人,不善擇者人制之。善擇之者
王,不善擇之者亡。夫王者之與亡者,制人之與人制之也,是其為相縣
也亦遠矣。



富國篇第十
萬物同宇而異體,無宜而有用,為人,數也。人倫并處,同求而異道,
同欲而異知,生也。皆有可也,知愚同;所可異也,知愚分。埶同而知
異,行私而無禍,縱欲而不窮,則民心奮而不可說也。如是,則知者未
得治也;知者未得治,則功名未成也;功名未成,則群眾未縣也;群眾
未縣,則君臣未立也。無君以制臣,無上以制下,天下害生縱欲。欲惡
同物,欲多而物寡,寡則必爭矣。故百技所成,所以養一人也。而能不
能兼技,人不能兼官。離居不相待則窮,群居而無分則爭;窮者患也,
爭者禍也,救患除禍,則莫若明分使群矣。彊脅弱也,知懼愚也,民下
違上,少陵長,不以德為政。如是,則老弱有失養之憂,而壯者有分爭
之禍矣。事業所惡也,功利所好也,職業無分。如是,則人有樹事之患
,而有爭功之禍矣。男女之合,夫婦之分,婚姻娉內,送逆無禮。如是
,則人有失合之憂,而有爭色之禍矣。故知者為之分也。足國之道,節
用裕民,而善臧其餘。節用以禮,裕民以政。彼裕民,故多餘。裕民則
民富,民富則田肥以易,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。上以法取焉,而下以禮
節用之,餘若丘山,不時焚燒,無所臧之。夫君子奚患乎無餘?故知節
用裕民,則必有仁聖賢良之名,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積矣。此無它故焉,
生於節用裕民也。不知節用裕民則民貧,民貧則田瘠以穢,田瘠以穢則
出實不半。上雖好取侵奪,猶將寡獲也。而或以無禮節用之,則必有貪
利糾譑之名,而且有空虛窮乏之實矣。此無它故焉,不知節用裕民也。
康誥曰:「弘覆乎天,若德裕乃身。」此之謂也。禮者,貴賤有等,長
幼有差,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。故天子袾裷衣冕,諸侯玄裷衣冕,大夫
裨冕,士皮弁服。德必稱位,位必稱祿,祿必稱用,由士以上則必以禮
樂節之,眾庶百姓則必以法數制之。量地而立國,計利而畜民,度人力
而授事,使民必勝事,事必出利,利足以生民,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揜
,必時臧餘,謂之稱數。故自天子通於庶人,事無大小多少,由是推之
。故曰:「朝無幸位,民無幸生。」此之謂也。輕田野之稅,平關市之
征,省商賈之數,罕興力役,無奪農時,如是則國富矣。夫是之謂以政
裕民。人之生不能無群,群而無分則爭,爭則亂,亂則窮矣。故無分者
,人之大害也;有分者,天下之本利也。而人君者,所以管分之樞要也
。故美之者,是美天下之本也;安之者,是安天下之本也;貴之者,是
貴天下之本也。古者先王分割而等異之也,故使或美或惡,或厚或薄,
或佚或樂,或劬或勞,非特以為淫泰夸麗之聲,將以明仁之文,通仁之
順也。故為之雕琢刻鏤,黼黻文章,使足以辨貴賤而已,不求其觀;為
之鍾鼓管磬,琴瑟竽笙,使足以辨吉凶合歡定和而已,不求其餘;為之
宮室臺榭,使足以避燥溼養德辨輕重而已,不求其外。詩曰:「雕琢其
章,金玉其相,亹亹我王,綱紀四方。」此之謂也。若夫重色而衣之,
重味而食之,重財物而制之,合天下而君之,非特以為淫泰也,固以為
王(一)天下,治萬變,材萬物,養萬民,兼制天下者,為莫若仁人之
善也夫。故其知慮足以治之,其仁厚足以安之,其德音足以化之,得之
則治,失之則亂。百姓誠賴其知也,故相率而為之勞苦以務佚之,以養
其知也。誠美其厚也,故為之出死斷亡以覆救之,以養其厚也;誠美其
德也,故為之雕琢刻鏤,黼黻文章以藩飾之,以養其德也。故仁人在上
,百姓貴之如帝,親之如父母,為之出死斷亡而愉者,無它故焉,其所
是焉誠美,其所得焉誠大,其所利焉誠多。詩曰:「我任我輦,我車我
牛,我行既集,蓋云歸哉!」此之謂也。故曰:君子以德,小人以力;
力者,德之役也。百姓之力,待之而後功;百姓之群,待之而後和;百
姓之財,待之而後聚;百姓之埶,待之而後安;百姓之壽,待之而後長
。父子不得不親,兄弟不得不順,男女不得不歡。少者以長,老者以養
。故曰:「天地生之,聖人成之。」此之謂也。今之世而不然,厚刀布
之斂以奪之財,重田野之稅以奪之食,苛關市之征以難其事。不然而已
矣,有掎絜伺詐,權謀傾覆,以相顛倒,以靡敝之。百姓曉然皆知其汙
漫曓亂,而將大危亡也。是以臣或弒其君,下或殺其上,粥其城,倍其
節,而不死其事者,無它故焉,人主自取之。詩曰:「無言不讎,無德
不報。」此之謂也。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,掩地表畝,刺屮殖穀,多糞
肥田,是農夫眾庶之事也。守時力民,進事長功,和齊百姓,使人不偷
,是將率之事也。高者不旱,下者不水,寒暑和節,而五穀以時孰,是
天{下}之事也。若夫兼而覆之,兼而愛之,兼而制之,歲雖凶敗水旱
,使百姓無凍餧之患,則是聖君賢相之事也。墨子之言,昭昭然為天下
憂不足。夫不足,非天下之公患也,特墨子之私憂過計也。今是土之生
五穀也,人善治之,則畝數盆,一歲而再獲之。然後瓜桃棗李,一本數
以盆鼓,然後葷菜百疏以澤量,然後六畜禽獸一而剸車,黿鼉魚鼈鰌鱣
以時別,一而成群,然後飛鳥鳧雁若煙海,然後昆蟲萬物生其間,可以
相食養者不可勝數也。夫天地之生萬物也,固有餘,足以食人矣;麻葛
繭絲、鳥獸之羽毛齒革也,固有餘,足以衣人矣。夫有餘不足,非天下
之公患也,特墨子之私憂過計也。天下之公患,亂傷之也。胡不嘗試相
與求亂之者誰也?我以墨子之「非樂」也,則使天下亂;墨子之「節用
」也,則使天下貧,非將墮之也,說不免焉。墨子大有天下,小有一國
,將蹙然衣麤食惡,憂戚而非樂。若是則瘠,瘠則不足欲,不足欲則賞
不行。墨子大有天下,小有一國,將少人徒,省官職,上功勞苦,與百
姓均事業,齊功勞。若是則不威,不威則罰不行。賞不行,則賢者不可
得而進也;罰不行,則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。賢者不可得而進也,不肖
者不可得而退也,則能不能不可得而官也。若是,則萬物失宜,事變失
應,上失天時,下失地利,中失人和,天下敖然,若燒若焦,墨子雖為
之衣褐帶索,嚽菽飲水,惡能足之乎?既以伐其本,竭其原,而焦天下
矣。故先王聖人為之不然,知夫為人主上者,不美不飾之不足以一民也
,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,不威不強之不足以禁曓勝悍也,故必將撞
大鐘,擊鳴鼓,吹笙竽,彈琴瑟,以塞其耳;必將錭琢刻鏤,黼黻文章
,以塞其目;必將芻豢稻粱,五味芬芳,以塞其口。然後眾人徒,備官
職,漸慶賞,嚴刑罰,以戒其心。使天下生民之屬,皆知己之所願欲之
舉在是于也,故其賞行;皆知己之所畏恐之舉在是于也,故其罰威。賞
行罰威,則賢者可得而進也,不肖者可得而退也,能不能可得而官也。
若是則萬物得宜,事變得應,上得天時,下得地利,中得人和,則財貨
渾渾如泉源,汸汸如河海,曓曓如丘山,不時焚燒,無所臧之。夫天下
何患乎不足也?故儒術誠行,則天下大而富,使而功,撞鐘擊鼓而和。
詩曰:「鐘鼓喤喤,管磬瑲瑲,降福穰穰,降福簡簡,威儀反反。既醉
既飽,福祿來反。」此之謂也。故墨術誠行,則天下尚儉而彌貧,非鬬
而日爭,勞苦頓萃而愈無功,愀然憂戚非樂而日不和。詩曰:「天方薦
瘥,喪亂弘多,民言無嘉,憯莫懲嗟。」此之謂也。垂事養民,拊循之
,唲嘔之,冬日則為之饘粥,夏日則為之瓜麮,以偷取少頃之譽焉,是
偷道也。可以少頃得姦民之譽,然而非長久之道也;事必不就,功必不
立,是姦治者也。傮然要時務民,進事長功,輕非譽而恬失民,事進矣
,而百姓疾之,是又{不可}偷偏者也。徙壞墮落,必反無功。故垂事
養譽,不可;以遂功而忘民,亦不可。皆姦道也。故古人為之不然,使
民夏不宛暍,冬不凍寒,急不傷力,緩不後時,事成功立,上下俱富,
而百姓皆愛其上,人歸之如流水,親之歡如父母,為之出死斷亡而愉者
,無它故焉,忠信調和均辨之至也。故君國長民者,欲趨時遂功,則和
調累解,速乎急疾,忠信均辨,說乎慶賞矣。必先脩正其在我者,然後
徐責其在人者,威乎刑罰。三德者誠乎上,則下應之如景嚮,雖欲無明
達,得乎哉!書曰:「乃大明服,惟民其力懋,和而有疾。」此之謂也
。故不教而誅,則刑繁而邪不勝;教而不誅,則姦民不懲;誅而不賞,
則勤屬(厲)之民不勸;誅賞而不類,則下疑俗險而百姓不一。故先王
明禮義以壹之,致忠信以愛之,尚賢使能以次之,爵服慶賞以申重之,
時其事,輕其任,以調齊之,潢然兼覆之,養長之,如保赤子。若是,
故姦邪不作,盜賊不起,而化善者勸勉矣。是何邪?則其道易,其塞固
,其政令一,其防表明。故曰:上一則下一矣,上二則下二矣。辟之若
屮木枝葉必類本。此之謂也。不利而利之,不如利而後利之之利也。不
愛而用之,不如愛而後用之之功也。利而後利之,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
也。愛而後用之,不如愛而不用者之功也。利而不利也,愛而不用也者
,取天下矣。利而後利之,愛而後用之者,保社稷也。不利而利之,不
愛而用之者,危國家也。觀國之治亂臧否,至於疆易而端已見矣。其候
徼支繚,其竟關之政盡察,是亂國已。入其境,其田疇穢,都邑露,是
貪主已。觀其朝廷,則其貴者不賢;觀其官職,則其治者不能;觀其便
嬖,則其信者不愨,是闇主已。凡主相臣下百吏之俗,其於貨財取與計
數也,須(順)孰盡察;其禮義節奏也,芒軔僈楛,是辱國已。其耕者
樂田,其戰士安難,其百吏好法,其朝廷隆禮,其卿相調議,是治國已
。觀其朝廷,則其貴者賢;觀其官職,則其治者能;觀其便嬖,則其信
者愨,是明主已。凡主相臣下百吏之屬,其於貨財取與計數也,寬饒簡
易;其於禮義節奏也,陵謹盡察,是榮國已。賢齊則其親者先貴,能齊
則其故者先官,其臣下百吏,汙者皆化而脩,悍者皆化而愿,躁者皆化
而愨,是明主之功已。觀國之強弱貧富有徵,上不隆禮則兵弱,上不愛
民則兵弱,已諾不信則兵弱,慶賞不漸則兵弱,將率不能則兵弱。上好
功則國貧,上好利則國貧,士大夫眾則國貧,工商眾則國貧,無制數度
量則國貧。下貧則上貧,下富則上富。故田野縣鄙者,財之本也;垣窌
倉廩者,財之末也。百姓時和,事業得敘者,貨之源也;等賦府庫者,
貨之流也。故明主必謹養其和,節其流,開其源,而時斟酌焉。潢然使
天下必有餘,而上不憂不足。如是,則上下俱富,交無所藏之。是知國
計之極也。故禹十年水,湯七年旱,而天下無菜色者,十年之後,年穀
復熟,而陳積有餘。是無它故焉,知本末源流之謂也。故田野荒而倉廩
實,百姓虛而府庫滿,夫是之謂國蹶。伐其本,竭其源,而并之其末,
然而主相不知惡也,則其傾覆滅亡可立而待也。以國持之,而不足以容
其身,夫是之謂至貧,是愚主之極也。將以求富而喪其國,將以求利而
危其身,古有萬國,今有十數焉,是無它故焉,其所以失之一也。君人
者亦可以覺矣。百里之國,足以獨立矣。凡攻人者,非以為名則案以為
利也,不然則忿之也。仁人之用國,將脩志意,正身行,伉隆高,致忠
信,期文理。布衣紃屨之士誠是,則雖在窮閻漏屋,而王公不能與之爭
名;以國載之,則天下莫之能隱匿也。若是則為名者不攻也。將闢田野
,實倉廩,便備用,上下一心,三軍同力,與之遠舉極戰則不可;境內
之聚也保固;視可,午其軍,取其將,若撥麷。彼得之,不足以藥傷補
敗。彼愛其爪牙,畏其仇敵,若是,則為利者不攻也。將脩大小強弱之
義,以持慎之,禮節將甚文,珪璧將甚碩,貨賂將甚厚,所以說之者,
必將雅文辯慧之君子也。彼苟有人意焉,夫誰能忿之?若是,則忿之者
不攻也。為名者否,為利者否,為忿者否,則國安於盤石,壽於旗翼。
人皆亂,我獨治;人皆危,我獨安;人皆失喪之,我按起而治之。故仁
人之用國,非特將持其有而已也,又將兼人。詩曰:「淑人君子,其儀
不忒;其儀不忒,正是四國。」此之謂也。持國之難易:事強曓之國難
,使強曓之國事我易。事之以貨寶,則貨寶單而交不結;約信盟誓,則
約定而畔無日;割國之錙銖以賂之,則割定而欲無猒。事之彌煩,其侵
人愈甚,必至於資單國舉然後已。雖左堯而右舜,未有能以此道得免焉
者也。辟之是猶使處女嬰寶珠,佩寶玉,負戴黃金,而遇中山之盜也,
雖為之逢蒙視,詘要橈膕,君盧屋妾,由將不足以免也。故非有一人之
道也,直將巧繁拜請而畏事之,則不足以持國安身。故明君不道也。必
將脩禮以齊朝,正法以齊官,平政以齊民;然後節奏齊於朝,百事齊於
官,眾庶齊於下。如是,則近者競親,遠方致願,上下一心,三軍同力
,名聲足以曓炙之,威強足以捶笞之,拱揖指揮,而強曓之國莫不趨使
,譬之是猶烏獲與焦僥搏也。故曰:事強曓之國難,使強曓之國事我易
。此之謂也。



王霸篇第十一
國者天下之{制}利用也,人主者天下之利埶也。得道以持之,則大安
也,大榮也,積美之源也;不得道以持之,則大危也,大累也,有之不
如無之;及其綦也,索為匹夫不可得也,齊湣、宋獻是也。故人主,天
下之利埶也,然而不能自安也,安之者必將道也。故用國者,義立而王
,信立而霸,權謀立而亡。三者明主之所謹擇也,仁人之所務白也。絜
國以呼禮義,而無以害之,行一不義,殺一無罪,而得天下,仁者不為
也。擽然扶持心國,且若是其固也。之所與為之者之人,則舉義士也;
之所以為布陳於國家刑法者,則舉義法也;主之所極然帥群臣而首鄉之
者,則與義志也。如是則下仰上以義矣,是綦定也;綦定而國定,國定
而天下定。仲尼無置錐之地,誠義乎志意,加義乎身行,箸之言語,濟
之日,不隱乎天下,名垂乎後世。今亦以天下之顯諸侯,誠義乎志意,
加義乎法則度量,箸之以政事,案申重之以貴賤殺生,使襲然終始猶一
也。如是,則夫名聲之部發於天地之間也,豈不如日月雷霆然矣哉!故
曰:以國齊義,一日而白,湯武是也。湯以亳,武王以鄗,皆百里之地
也,天下為一,諸侯為臣,通達之屬,莫不從服,無它故焉,以濟義矣
。是所謂義立而王也。德雖未至也,義雖未濟也,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
,刑賞已諾信乎天下矣,臣下曉然皆知其可要也。政令已陳,雖覩利敗
,不欺其民;約結已定,雖覩利敗,不欺其與。如是則兵勁城固,敵國
畏之;國一綦明,與國信之;雖在僻陋之國,威動天下,五伯是也。非
本政教也,非致隆高也,非綦文理也,非服人之心也,鄉方略,審勞佚
,謹畜積,脩戰備,齺然上下相信,而天下莫之敢當。故齊桓、晉文、
楚莊、吳闔閭、越句踐,是皆僻陋之國也,威動天下,彊殆中國,無它
故焉,略信也。是所謂信立而霸也。挈國以呼功利,不務張其義,齊其
信,唯利之求,內則不憚詐其民,而求小利焉;外則不憚詐其與,而求
大利焉,內不脩正其所以有,然常欲人之有。如是,則臣下百姓莫不以
詐心待其上矣。上詐其下,下詐其上,則是上下析也。如是則敵國輕之
,與國疑之,權謀日行,而國不免危削,綦之而亡,齊閔、薛公是也。
故用彊齊,非以修禮義也,非以本政教也,非以一天下也,緜緜常以結
引馳外為務。故彊南足以破楚,西足以詘秦,北足以敗燕,中足以舉宋
。及以燕趙起而攻之,若振槁然,而身死國亡,為天下大戮,後世言惡
,則必稽焉。是無它故焉,唯其不由禮義,而由權謀也。三者明主之所
以謹擇也,而仁人之所以務白也。善擇者制人,不善擇者人制之。國者
天下之大器也,重任也,不可不善為擇所而後錯之,錯險則危;不可不
善為擇道然後道之,涂薉則塞,危塞則亡。彼國錯者,非封焉之謂也,
何法之道,誰子之與也。故道王者之法,與王者之人為之,則亦王;道
霸者之法,與霸者之人為之,則亦霸;道亡國之法,與亡國之人為之,
則亦亡。三者明主之所以謹擇也,而仁人之所以務白也。故國者重任也
,不以積持之則不立。故國者世所以新者也,是憚憚非變也,改王改行
也。故一朝之日也,一日之人也,然而厭焉有千歲之固,何也?曰:援
夫千歲之信法以持之也,安與夫千歲之信士為之也。人無百歲之壽,而
有千歲之信士,何也?曰:以夫千歲之法自持者,是乃千歲之信士矣。
故與積禮義之君子為之則王,與端誠信全之士為之則霸,與權謀傾覆之
人為之則亡。三者明主之所以謹擇也,仁人之所以務白也。善擇之者制
人,不善擇之者人制之。彼持國者,必不可以獨也,然則彊固榮辱,在
於取相矣。身能相能,如是者王,身不能,知恐懼而求能者,如是者彊
;身不能,不知恐懼而求能者,安唯便僻左右親比己者之用,如是者危
削,綦之而亡。國者,巨用之則大,小用之則小;綦大而王,綦小而亡
,小巨分流者存。巨用之者,先義而後利,安不卹親疏,不卹貴賤,唯
誠能之求,夫是之謂巨用之。小用之者,先利而後義,安不卹是非,不
治曲直,唯便僻親比己者之用,夫是之謂小用之。巨用之者若彼,小用
之者若此,小巨分流者,亦一若彼,一若此也。故曰:「粹而王,駮而
霸,無一焉而亡。」此之謂也。國無禮則不正,禮之所以正國也,譬之
猶衡之於輕重也,猶繩墨之於曲直也,猶規矩之於方圓也,既錯之而人
莫之能誣也。詩云:「如霜雪之將將,如日月之光明,為之則存,不為
則亡。」此之謂也。國危則無樂君,國安則無憂民。亂則國危,治則國
安。今君人者,急逐樂而緩治國,豈不過甚矣哉!譬之是由好聲色而恬
無耳目也,豈不哀哉!夫人之情,目欲綦色,耳欲綦聲,口欲綦味,鼻
欲綦臭,心欲綦佚。此五綦者,人情之所必不免也。養五綦者有具。無
其具,則五綦者不可得而致也。萬乘之國,可謂廣大富厚矣,加有治辨
彊固之道焉,若是則恬愉無患難矣,然後養五綦之具具也。故百樂者,
生於治國者也;憂患者,生於亂國者也。急逐樂而緩治國者,非知樂者
也。故明君者,必將先治其國,然後百樂得其中。闇君者,必將急逐樂
而緩治國,故憂患不可勝校也,必至於身死國亡然後止也,豈不哀哉!
將以為樂,乃得憂焉;將以為安,乃得危焉;將以為福,乃得死亡焉,
豈不哀哉!於乎!君人者,亦可以察若言矣。故治國有道,人主有職。
若夫貫日而治詳,一日而曲列之,是所使夫百吏官人為也,不足以是傷
游玩安燕之樂。若夫論一相以兼率之,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鄉方而務,
是夫人主之職也。若是則一天下,名配堯禹。之主者,守至約而詳,事
至佚而功,垂衣裳,不下簟席之上,而海內之人莫不願得以為帝王。夫
是之謂至約,樂莫大焉。人主者,以官人為能者也;匹夫者,以自能為
能者也。人主得使人為之,匹夫則無所移之。百畝一守,事業窮,無所
移之也。今以一人兼聽天下,日有餘而治不足者,使人為之也。大有天
下,小有一國,必自為之然後可,則勞苦秏顇莫甚焉。如是,則雖臧獲
不肯與天子易埶業。以是縣天下,一四海,何故必自為之?為之者,役
夫之道也,墨子之說也。論德使能而官施之者,聖王之道也,儒之所謹
守也。傳曰:農分田而耕,賈分貨而販,百工分事而勸,士大夫分職而
聽,建國諸侯之君分土而守,三公摠方而議,則天子共己而已。出若入
若,天下莫不平均,莫不治辨,是百王之所同也,而禮法之大分也。百
里之地,可以取天下。是不虛,其難者在人主之知之也。取天下者,非
負其土地而從之之謂也,道足以壹人而已矣。彼其人苟壹,則其土地且
奚去我而適它?故百里之地,其等位爵服,足以容天下之賢士矣;其官
職事業,足以容天下之能士矣;循其舊法,擇其善者而明用之,足以順
服好利之人矣。賢士一焉,能士官焉,好利之人服焉,三者具而天下盡
,無有是其外矣。故百里之地,足以竭埶矣。致忠信,箸仁義,足以竭
人矣。兩者合而天下取,諸侯後同者先危。詩曰:「自西自東,自南自
北,無思不服。」一人之謂也。羿、蠭門者,善服射者也;王良、造父
者,善服馭者也。聰明君子者,善服人者也。人服而埶從之,人不服而
埶去之,故王者已於服人矣。故人主欲得善射,射遠中微,則莫若羿、
蠭門矣;欲得善馭,及速致遠,則莫若王良、造父矣;欲得調壹天下,
制秦楚,則莫若聰明君子矣。其用知甚簡,其為事不勞,而功名致大,
甚易處而綦可樂也。故明君以為寶,而愚者以為難。夫貴為天子,富有
天下,名為聖王,兼制人,人莫得而制也,是人情之所同欲也,而王者
兼而有是者也。重色而衣之,重味而食之,重財物而制之,合天下而君
之,飲食甚厚,聲樂甚大,臺謝甚高,園囿甚廣,臣使諸侯,一天下,
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,而天子之禮制如是者也。制度以陳,政令以挾,
官人失要則死,公侯失禮則幽,四方之國,有侈離之德則必滅,名聲若
日月,功績如天地,天下之人應之如景嚮,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,而王
者兼而有是者也。故人之情,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,耳好聲而聲樂莫大
焉,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婦女莫眾焉,形體好佚而安重閒靜莫愉焉,心好
利而穀祿莫厚焉。合天下之所同願兼而有之,睪牢天下而制之若制子孫
,人苟不狂惑戇陋者,其誰能睹是而不樂也哉!欲是之主,竝肩而存,
能建是之士不世絕,千歲而不合,何也?曰:人主不公,人臣不忠也。
人主則外賢而偏舉,人臣則爭職而妬賢,是其所以不合之故也。人主胡
不廣焉,無卹親疏,無偏貴賤,唯誠能之求,若是,則人臣輕職業讓賢
,而安隨其後。如是,則舜禹還至,王業還起,功壹天下,名配舜禹,
物由有可樂,如是其美焉者乎!嗚呼!君人者,亦可以察若言矣。楊朱
哭衢涂曰:「此夫過舉蹞步,而覺跌千里者夫!」哀哭之。此亦榮辱、
安危、存亡之衢已,此其為可哀,甚於衢涂。嗚呼!哀哉!君人者,千
歲而不覺也。無國而不有治法,無國而不有亂法;無國而不有賢士,無
國而不有罷士;無國而不有愿民,無國而不有悍民;無國而不有美俗,
無國而不有惡俗。兩者竝行,而國在上偏而國安,在下偏而國危;上一
而王,下一而亡。故其法治,其佐賢,其民愿,其俗美,而四者齊,夫
是之謂上一。如是則不戰而勝,不攻而得,甲兵不勞而天下服。故湯以
亳,文王以鄗,皆百里之地也,天下為一,諸侯為臣,通達之屬,莫不
從服,無它故焉,四者齊也。桀紂即序(厚)於有天下之埶,索為匹夫
而不可得也,是無它故焉,四者竝亡也。故百王之法不同若是,所歸者
一也。上莫不致愛其下,而制之以禮。上之於下,如保赤子,政令制度
,所以接下之人,百姓有不理者如豪末,則雖孤獨鰥寡,必不加焉。故
下之親上,歡如父母,可殺而不可使不順。君臣上下,貴賤長幼,至于
庶人,莫不以是為隆正;然後皆內自省,以謹於分。是百王之所以同也
,而禮法之樞要也。然後農分田而耕,賈分貨而販,百工分事而勸,士
大夫分職而聽,建國諸侯之君分土而守,三公摠方而議,則天子共己而
止矣。出若入若,天下莫不平均,莫不治辨。是百王之所同,而禮法之
大分也。若夫貫日而治平,權物而稱用,使衣服有制,宮室有度,人徒
有數,喪祭械用皆有等宜,以是用挾於萬物,尺寸尋丈,莫得不循乎制
度數量然後行,則是官人使吏之事也,不足數於大君子之前。故君人者
,立隆政本朝而當,所使要百事者,誠仁人也,則身佚而國治,功大而
名美,上可以王,下可以霸。立隆正本朝而不當,所使要百事者非仁人
也,則身勞而國亂,功廢而名辱,社稷必危,是人君者之樞機也。故能
當一人而天下取,失當一人而社稷危。不能當一人,而能當千人百人者
,說無之有也。既能當一人,則身有何勞而為?垂衣裳而天下定。故湯
用伊尹,文王用呂尚,武王用召公,成王用周公旦。卑者五伯,齊桓公
閨門之內,縣樂、奢泰、游抏之脩,於天下不見謂脩,然九合諸侯,一
匡天下,為五伯長,是亦無他故焉,知一政於管仲也,是君人者之要守
也。知者易為之興力,而功名綦大。舍是而孰足為也?故古之人,有大
功名者,必道是者也。喪其國,危其身者,必反是者也。故孔子曰:「
知者之知,固以多矣,有以守少,能無察乎?愚者之知,固以少矣,有
以守多,能無狂乎?」此之謂也。治國者,分已定,則主相臣下百吏,
各謹其所聞,不務聽其所不聞;各謹其所見,不務視其所不見。所聞所
見,誠以齊矣。則雖幽閒隱辟,百姓莫敢不敬分安制,以化其上,是治
國之徵也。主道治近不治遠,治明不治幽,治一不治二。主能治近則遠
者理,主能治明則幽者化,主能當一則百事正。夫兼聽天下,日有餘而
治不足者如此也,是治之極也。既能治近,又務治遠;既能治明,又務
見幽;既能當一,又務正百,是過者也,過猶不及也。辟之是猶立直木
而求其景之枉也。不能治近,又務治遠;不能察明,又務見幽;不能當
一,又務正百,是悖者也。辟之是猶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。故明主好
要,而闇主好詳;主好要則百事詳,主好詳則百事荒。君者、論一相,
陳一法,明一指,以兼覆之,兼炤之,以觀其盛者也。相者,論列百官
之長,要百事之聽,以飾朝廷臣下百吏之分,度其功勞,論其慶賞,歲
終奉其成功以效於君。當則可,不當則廢。故君人勞於索之,而休於使
之。用國者,得百姓之力者富,得百姓之死者彊,得百姓之譽者榮。三
得者具而天下歸之,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;天下歸之之謂王,天下去之
之謂亡。湯武者,循(修)其道,行其義,興天下同利,除天下同害,
天下歸之。故厚德音以先之,明禮義以道之,致忠信以愛之,賞賢使能
以次之,爵服賞慶以申重之,時其事,輕其任,以調齊之,潢然兼覆之
,養長之,如保赤子。生民則致寬,使民則綦理,辯政令制度,所以接
天下之人,百姓有非理者如豪末,則雖孤獨鰥寡,必不加焉。是故百姓
貴之如帝,親之如父母,為之出死斷亡而不愉者,無它故焉,道德誠明
,利澤誠厚也。亂世則不然,汙漫突盜以先之,權謀傾覆以示之,俳優
、侏儒、婦女之請謁以悖之,使愚詔知,使不肖臨賢,生民則致貧隘,
使民則綦(甚)勞苦。是故,百姓賤之如,惡之如鬼,日欲司間而相與
投藉之,去逐之。卒有寇難之事,又望百姓之為己死,不可得也,說無
以取之焉。孔子曰:「審吾所以適人,適人之所以來我也。」此之謂也
。傷國者,何也?曰:以小人尚民而威,以非所取於民而巧,是傷國之
大災也。大國之主也,而好見小利,是傷國。其於聲色、臺榭、園囿也
,愈厭而好新,是傷國。不好循(脩)正其所以有,啖啖常欲人之有,
是傷國。三邪者在匈中,而又好以權謀傾覆之人,斷事其外,若是,則
權輕名辱,社稷必危,是傷國者也。大國之主也,不隆本行,不敬舊法
,而好詐故,若是,則夫朝廷群臣,亦從而成俗於不隆禮義而好傾覆也
。朝廷群臣之俗若是,則夫眾庶百姓亦從而成俗於不隆禮義而好貪利矣
。君臣上下之俗,莫不若是,則地雖廣,權必輕;人雖眾,兵必弱;刑
罰雖繁,令不下通。夫是之謂危國,是傷國者也。儒者為之不然,必將
曲辨。朝廷必將隆禮義而審貴賤,若是、則士大夫莫不敬節死制者矣。
百官則將齊其制度,重其官秩,若是則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繩矣。關市幾
而不征,質律禁止而不偏,如是則商賈莫不敦愨而無詐矣。百工將時斬
伐,佻其期日,而利其巧任,如是,則百工莫不忠信而不楛矣。縣鄙將
輕田野之稅,省刀布之歛,罕舉力役,無奪農時,如是則農夫莫不朴力
而寡能矣。士大夫務節死制,然而兵勁。百吏畏法循繩,然後國常不亂
。商賈敦愨無詐,則商旅安貨通財而國求給矣。百工忠信而不楛,則器
用巧便而財不匱矣。農夫朴力而寡能,則上不失天時,下不失地利,中
得人和,而百事不廢。是之謂政令行,風俗美,以守則固,以征則彊,
居則有名,動則有功。此儒之所謂曲辨也。



君道篇第十二
有亂君,無亂國;有治人,無治法,羿之法非亡也,而羿不世中;禹之
法猶存,而夏不世王。故法不能獨立,類不能自行;得其人則存,失其
人則亡。法者治之端也,聖(君)子者法之原也。故有君子,則法雖省
,足以徧矣;無君子,則法雖具,失先後之施,不能應事之變,足以亂
矣。不知法之義,而正法之數者,雖博,臨事必亂。故明主急得其人,
而闇主急得其埶。急得其人,則身佚而國治,功大而名美,上可以王,
下可以霸;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埶,則身勞而國亂,功廢而名辱,社稷
必危。故君人者,勞於索之,而休於使之。書曰:「惟文王敬忌,一人
以擇。」此之謂也。合符節、別契券者,所以為信也,上好權謀則臣下
百吏誕詐之人乘是而後欺;探籌投鉤者,所以為公也,上好曲私則臣下
百吏乘是而後偏;衡石稱縣者,所以為平也,上好覆傾則臣下百吏乘是
而後險;斗斛敦槩者,所以為嘖也,上好貪利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後豐取
刻與,以無度取於民。故械數者,治之流也,非治之原也,君子者,治
之原也。官人守數,君子養原,原清則流清,原濁則流濁。故上好禮義
,尚賢使能,無貪利之心,則下亦將綦辭讓,致忠信,而謹於臣子矣。
如是則雖在小民,不待合符節、別契券而信,不待探籌投鉤而公,不待
衝石稱縣而平,不待斗斛敦槩而嘖。故賞不用而民勸,罰不用而民服,
有司不勞而事治,政令不煩而俗美。百姓莫敢不順上之法,象上之志,
而勸上之事,而安樂之矣。故藉歛忘費,事業忘勞,寇難忘死,城郭不
待飾而固,兵刃不待陵而勁,敵國不待服而詘,四海之民不待令而一,
夫是之謂至平。詩曰:「王猶允塞,徐方既來。」此之謂也。請問為人
君?曰:以禮分施,均徧而不偏。請問為人臣?曰:以禮侍君,忠順而
不懈。請問為人父?曰:寬惠而有禮。請問為人子?曰:敬愛而致文。
請問為人兄?曰:慈愛而見友。請問為人弟?曰:敬詘而不苟。請問為
人夫?曰:致功而不流,致臨而有辨。請問為人妻?曰:夫有禮則柔從
聽侍,夫無禮則恐懼而自竦也。此道也,偏立而亂,俱立而治,其足以
稽矣。請問兼能之奈何?曰:審之禮也。古者先王審禮以方皇周浹於天
下,動無不當也。故君子恭而不難,敬而不鞏,貧窮而不約,富貴而不
驕,竝遇變態而不窮,審之禮也。故君子之於禮,敬而安之;其於事也
,徑而不失;其於人也,寡怨寬裕而無阿;其所為身也,謹修飾而不危
;其應變故也,齊給便捷而不惑;其於天地萬物也,不務說其所以然,
而致善用其材;其於百官之事技藝之人也,不與之爭能,而致善用其功
;其待上也,忠順而不懈;其使下也,均徧而不偏;其交遊也,緣義而
有類(緣類而有義);其居鄉里也,容而不亂。是故窮則必有名,達則
必有功,仁厚兼覆天下而不閔,明達用天地理萬變而不疑,血氣和平,
志意廣大,行義塞於天地之間,仁智之極也。夫是之謂聖人,審之禮也
。請問為國?曰聞修身,未嘗聞為國也。君者儀也〔,民者景也〕,儀
正而景正。君者槃也〔,民者水也〕,槃圓而水圓。{君者盂也,盂方
而水方}。君射則臣決。楚莊王好細腰,故朝有餓人。故曰:聞修身,
未嘗聞為國也。君者,民之原也;原清則流清,原濁則流濁。故有社稷
者而不能愛民,不能利民,而求民之親愛己,不可得也。民不親不愛,
而求為己用,為己死,不可得也。民不為己用,不為己死,而求兵之勁
,城之固,不可得也。兵不勁,城不固,而求敵之不至,不可得也。敵
至而求無危削,不滅亡,不可得也。危削滅亡之情,舉積此矣,而求安
樂,是狂生者也。狂生者,不胥時而落。故人主欲彊固安樂,則莫若反
之民;欲附下一民,則莫若反之政;欲修政美國(俗),則莫若求其人
。彼或蓄積而得之者不世絕,彼其人者,生乎今之世,而志乎古之道。
以天下之王公莫好之也,然而于是(是子)獨好之;以天下之民莫欲(
為)之也,然而于是(是子)獨為之。好之者貧,為之者窮,然而于是
(是子)猶將為之也,不為少頃輟焉。曉然獨明於先王之所以得之,所
以失之,知國之安危臧否,若別白黑。是其人也,大用之,則天下為一
,諸侯為臣;小用之,則威行鄰敵;縱不能用,使無去其疆域,則國終
身無故。故君人者,愛民而安,好士而榮,兩者無一焉而亡。詩曰:「
介人維藩,大師維垣。」此之謂也。道者,何也?曰:君道也(君之所
道也)。君者,何也?曰:能群也。能群也者,何也?曰:善生養人者
也,善班治人者也,善顯設人者也,善藩飾人者也。善生養人者人親之
,善班治人者人安之,善顯設人者人樂之,善藩飾人者人榮之。四統者
俱,而天下歸之,夫是之謂能群。不能生養人者,人不親也;不能班治
人者,人不安也;不能顯設人者,人不樂也;不能藩飾人者,人不榮也
。四統者亡,而天下去之,夫是之謂匹夫。故曰:道存則國存,道亡則
國亡。省工賈,眾農夫,禁盜賊,除姦邪:是所以生養之也。天子三公
,諸侯一相,大夫擅官,士保職,莫不法度而公,是所以班治之也。論
德而定次,量能而授官,皆使其人載其事,而各得其所宜,上賢使之為
三公,次賢使之為諸侯,下賢使之為士大夫:是所以顯設之也。修冠弁
衣裳,黼黻文章,琱琢刻鏤,皆有等差,是所以藩飾之也。故由天子至
於庶人也,莫不騁其能,得其志,安樂其事,是所同也;衣煖而食充,
居安而游樂,事時制明而用足,是又所同也。若夫重色而成文章,重味
而成珍備,是所衍也。聖王財衍,以明辨異,上以飾賢良而明貴賤,下
以飾長幼而明親疏。上在王公之朝,下在百姓之家,天下曉然皆知其所
以為異也,將以明分達治而保萬世也。故天子諸侯無靡費之用,士大夫
無流淫之行,百吏官人無怠慢之事,眾庶百姓無姦怪之俗,無盜賊之罪
,其能以稱義徧矣。故曰:治則衍及百姓,亂則不足及王公。此之謂也
。至道大形,隆禮至法則國有常,尚賢使能則民知方,纂論公察則民不
疑,賞克罰偷則民不怠,兼聽齊明則天下歸之,然後明分職,序事業,
材技官能,莫不治理,則公道達而私門塞矣,公義明而私事息矣。如是
則德厚者進而佞說者止,貪利者退而廉節者起。書曰:「先時者殺無赦
,不逮時者殺無赦。」人習其事而固,人之百事,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
相借官也。故職分而民不探(慢),次定而序不亂,兼聽齊明而百事不
留,如是則臣下百吏至于庶人,莫不修己而後敢安正,誠能而後敢受職
。百姓易俗,小人變心,姦怪之屬,莫不反慤,夫是之謂政教之極。故
天子不視而見,不聽而聰,不慮而知,不動而功,塊然獨坐而天下從之
如一體,如四胑之從心,夫是之謂大形。詩曰:「溫溫恭人,維德之基
。」此之謂也。為人主者,莫不欲彊而惡弱,欲安而惡危,欲榮而惡辱
,是禹桀之所同也。要此三欲,辟此三惡,果何道而便?曰:在慎取相
,道莫徑是矣。故知而不仁不可,仁而不知不可;既知且仁,是人主之
寶也,而王霸之佐也。不急得,不知;得而不用,不仁。無其人而幸有
其功,愚莫大焉。今人主有六(大)患:使賢者為之,則與不肖者規之
;使知者慮之,則與愚者論之;使脩士行之,則與汙邪之人疑之,雖欲
成功,得乎哉!譬之是猶立直木而恐其景之枉也,惑莫大焉!語曰:好
女之色,惡者之櫱也;公正之士,眾人之痤也;循(脩){乎}道之人
,汙邪之賊也。今使汙邪之人,論其怨賊,而求其無偏,得乎哉!譬之
是猶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,亂莫大焉。故古之人為之不然:其取人有
道,其用人有法。取人之道,參之以禮;用人之法,禁之以等。行義動
靜,度之以禮;知慮取舍,稽之以成;日月積久,校之以功,故卑不得
以臨尊,輕不得以縣重,愚不得以謀知,是以萬舉而不過也。故校之以
禮,而觀其能安敬也;與之舉措遷移,而觀其能應變也;與之安燕,而
觀其能無流慆也;接之以聲色、權利、忿怒、患險,而觀其能無離守也
。彼誠有之者,與誠無之者,若白黑然,可詘邪哉!故伯樂不可欺以馬
,而君子不可欺以人,此明王之道也。人主欲得善射,射遠中微者,縣
貴爵重賞以招致之。內不可以阿子弟,外不可以隱遠人,能中是者取之
,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!雖聖人不能易也。欲得善馭速致遠者,一日
而千里,縣貴爵重賞以招致之。內不可以阿子弟,外不可以隱遠人,能
致是者取之,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!雖聖人不能易也。欲治國馭民,
調壹上下,將內以固城,外以拒難,治則制人,人不能制也;亂則危辱
滅亡,可立而待也。然而求卿相輔佐,則獨不若是其公也,案唯便嬖親
比己者之用也,豈不過甚矣哉!故有社稷者,莫不欲彊,俄則弱矣;莫
不欲安,俄則危矣;莫不欲存,俄則亡矣。古有萬國,今有十數焉,是
無它故,莫不失之是也。故明主有私人以金石珠玉,無私人以官職事業
,是何也?曰:本不利於所私也。彼不能而主使之,則是主闇也;臣不
能而誣能,則是臣詐也。主闇於上,臣詐於下,滅亡無日,俱害之道也
。夫文王非無貴戚也,非無子弟也,非無便嬖也,倜然乃舉太公於州人
而用之,豈私之也哉!以為親邪?則周姬姓也,而彼姜姓也;以為故邪
?則未嘗相識也;以為好麗邪?則夫人行年七十有二,齫然而齒墮矣。
然而用之者,夫文王欲立貴道,欲白貴名,以惠天下,而不可以獨也。
非于是子莫足以舉之,故舉是子而用之。於是乎貴道果立,貴名果明(
白),兼制天下,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。周之子孫,苟不狂惑
者,莫不為天下之顯諸侯,如是者能愛人也。故舉天下之大道,立天下
之大功,然後隱其所憐所愛,其下猶足以為天下之顯諸侯。故曰:唯明
主為能愛其所愛,闇主則必危其所愛。此之謂也。牆之外,目不見也;
里之前,耳不聞也;而人主之守司,遠者天下,近者境內,不可不略知
也。天下之變,境內之事,有弛易齵差者矣,而人主無由知之,則是拘
脅蔽塞之端也。耳目之明,如是其狹也;人主之守司,如是其廣也;其
中不可以不知也,如是其危也。然則人主將何以知之?曰:便嬖左右者
,人主之所以窺遠收眾之門戶牖嚮也,不可不早具也。故人主必將有便
嬖左右足信者,然後可。其知惠足使規物,其端誠足使定物,然後可;
夫是之謂國具。人主不能不有遊觀安燕之時,則不得不有疾病物故之變
焉。如是,國者,事物之至也如泉原,一物不應,亂之端也。故曰:人
主不可以獨也。卿相輔佐,人主之基杖也,不可不早具也。故人主必將
有卿相輔佐足任者,然後可。其德音足以填撫百姓,其知慮足以應待萬
變,然後可;夫是之謂國具。四鄰諸侯之相與,不可以不相接也,然而
不必相親也,故人主必將有足使喻志決疑於遠方者,然後可。其辯說足
以解煩,其知慮足以決疑,其齊斷足以距難,不還秩,不反君,然而應
薄扞患,足以持社稷,然後可,夫是之謂國具。故人主無便嬖左右足信
者,謂之闇;無卿相輔佐足任者,謂之獨;所使於四鄰諸侯者非其人,
謂之孤;孤獨而晻,謂之危。國雖若存,古之人曰亡矣。詩曰:「濟濟
多士,文王以寧。」此之謂也。材人,愿慤拘錄,計數纖嗇,而無敢遺
喪,是官人使吏之材也。脩飭端正,尊法敬分,而無傾側之心,守職循
(脩)業,不敢損益,可傳世也,而不可使侵奪,是士大夫官師之材也
。知隆禮義之為尊君也,知好士之為美名也,知愛民之為安國也,知有
常法之為一俗也,知尚賢使能之為長功也,知務本禁末之為多材也,知
無與下爭小利之為便於事也,知明制度,權物稱用之為不泥也,是卿相
輔佐之材也,未及君道也。能論官此三材者而無失其次,是謂人主之道
也。若是則身佚而國治,功大而名美,上可以王,下可以霸,是人主之
要守也。人主不能論此三材者,不知道此道,安值將卑埶出勞,併耳目
之樂,而親自貫日而治詳,一內(日)而曲辨之,慮與臣下爭小察而綦
偏能,自古及今,未有如此而不亂者也。是所謂視乎不可見,聽乎不可
聞,為乎不可成,此之謂也。



臣道篇第十三
人臣之論,有態臣者,有篡臣者,有功臣者,有聖臣者。內不足使一民
,外不足使距難,百姓不親,諸侯不信,然而巧敏佞說,善取寵乎上,
是態臣者也;上不忠乎君,下善取譽乎民,不卹公道通義,朋黨比周,
以環主圖私為務,是篡臣者也;內足使以一民,外足使以距難,民親之
,士信之,上忠乎君,下愛百姓而不倦,是功臣者也;上則能尊君,下
則能愛民,政令教化,刑下如影,應卒遇變,齊給如響,推類接譽,以
待無方,曲成制象,是聖臣者也。故用聖臣者王,用功臣者彊,用篡臣
者危,用態臣者亡。態臣用則必死,篡臣用則必危,功臣用則必榮,聖
臣用則必尊。故齊之蘇秦,楚之州侯,秦之張儀,可謂態臣者也。韓之
張去疾,趙之奉陽,齊之孟嘗,可謂篡臣也。齊之管仲,晉之咎犯,楚
之孫叔敖,可謂功臣矣。殷之伊尹,周之太公,可謂聖臣矣。是人臣之
論也,吉凶賢不肖之極也。必謹志之!而慎自為擇取焉,足以稽矣。從
命而利君謂之順,從命而不利君謂之諂;逆命而利君謂之忠,逆命而不
利君謂之篡;不卹君之榮辱,不卹國之臧否,偷合苟容以持祿養交而已
耳,謂之國賊。君有過謀過事,將危國家隕社稷之懼也;大臣父兄,有
能進言於君,用則可,不用則去,謂之諫;有能進言於君,用則可,不
用則死,謂之爭;有能比知同力,率群臣百吏而相與彊君撟君,君雖不
安,不能不聽,遂以解國之大患,除國之大害,成於尊君安國,謂之輔
;有能抗君之命,竊君之重,反君之事,以安國之危,除君之辱,功伐
足以成國之大利,謂之拂。故諫爭輔拂之人,社稷之臣也,國君之寶也
,明君之所尊厚也,而闇主惑君以為己賊也。故明君之所賞,闇君之所
罰也;闇君之所賞,明君之所殺也。伊尹箕子可謂諫矣,比干子胥可謂
爭矣,平原君之於趙可謂輔矣,信陵君之於魏可謂拂矣。傳曰:「從道
不從君。」此之謂也。故正義之臣設,則朝廷不頗;諫爭輔拂之人信,
則君過不遠;爪牙之士施,則仇讎不作;邊境之臣處,則疆垂不喪,故
明主好同而闇主好獨,明主尚賢使能而饗其盛,闇主妬賢畏能而滅其功
,罰其忠,賞其賊,夫是之謂至闇,桀紂所以滅也。事聖君者,有聽從
無諫爭;事中君者,有諫爭無諂諛;事曓君者,有補削無撟拂。迫脅於
亂時,窮居於曓國,而無所避之,則崇其美,揚其善,違其惡,隱其敗
,言其所長,不稱其所短,以為成俗。詩曰:「國有大命,不可以告人
,妨其躬身。」此之謂也。恭敬而遜,聽從而敏,不敢有以私決擇也,
不敢有以私取與也,以順上為志,是事聖君之義也。忠信而不諛,諫爭
而不諂,撟然剛折端志而無傾側之心,是案曰是,非案曰非,是事中君
之義也。調而不流,柔而不屈,寬容而不亂,曉然以至道而無不調和也
,而能化易,時關內之,是事曓君之義也。若馭樸馬,若養赤子,若食
餧人。故因其懼也而改其過,因其憂也而辨其故,因其喜也而入其道,
因其怒也而除其怨,曲得所謂焉。書曰:「從命而不拂,微諫而不倦,
為上則明,為下則遜。」此之謂也。事人而不順者,不疾者也;疾而不
順者,不敬者也;敬而不順者,不忠者也;忠而不順者,無功者也;有
功而不順者,無德者也。故無德之為道也,傷疾、墮功、滅苦,故君子
不為也。有大忠者,有次忠者,有下忠者,有國賊者。以德復(覆)君
而化之,大忠也;以德調君而補(輔)之,次忠也;以是諫非而怒之,
下忠也;不卹君之榮辱,不卹國之臧否,偷合苟容,以之持祿養交而已
耳,國賊也。若周公之於成王也,可謂大忠矣;若管仲之於桓公,可謂
次忠矣;若子胥之於夫差,可謂下忠矣;若曹觸龍之於紂者,可謂國賊
矣。仁者必敬人。凡人非賢,則案不肖也。人賢而不敬,則是禽獸也;
人不肖而不敬,則是狎虎也。禽獸則亂,狎虎則危,災及其身矣。詩曰
:「不敢曓虎,不敢馮河。人知其一,莫知其它。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
,如履薄冰。」此之謂也。故仁者必敬人。敬人有道,賢者則貴而敬之
,不肖者則畏而敬之;賢者則親而敬之,不肖者則疏而敬之。其敬一也
,其情二也。若夫忠信端愨而不害傷,則無接而不然,是仁人之質也。
忠信以為質,端愨以為統,禮義以為文,倫類以為理,喘而言,臑而動
,而一可以為法則。詩曰:「不僭不賊,鮮不為則。」此之謂也。恭敬
,禮也;調和,樂也;謹慎,利也;鬬怒,害也。故君子安禮樂利,謹
慎而無鬬怒,是以百舉不過也,小人反是。通忠之順,權險之平,禍亂
之從聲,三者非明主莫之能知也。爭然後善,戾然後功,出死無私,致
忠而公,夫是之謂通忠之順,信陵君似之矣。奪然後義,殺然後仁,上
下易位然後貞,功參天地,澤被生民,夫是之謂權險之平,湯武是也。
過而通情,和而無經,不卹是非,不論曲直,偷合苟容,迷亂狂生,夫
是之謂禍亂之從聲,飛廉惡來是也。傳曰:「斬而齊,枉而順,不同而
壹。」詩曰:「受小球大球,為下國綴旒。」此之謂也。



致士篇第十四
衡聽、顯幽、重明、退姦、進良之術。朋黨比周之譽,君子不聽;殘賊
加累之譖,君子不用;隱忌雍蔽之人,君子不近;貨財禽犢之請,君子
不許。凡流言、流說、流事、流謀、流譽、流愬,不官而衡至者,君子
慎之,聞聽而明譽之,定其當而當,然後士其刑賞而還與之;如是則姦
言、姦說、姦事、姦謀、姦譽、姦愬,莫之試也;忠言、忠說、忠事、
忠謀、忠譽、忠愬、莫不明通,方起以尚盡矣。夫是之謂衡聽、顯幽、
重明、退姦、進良之術。川淵深而魚鼈歸之,山林茂而禽獸歸之,刑政
平而百姓歸之,禮義備而君子歸之。故禮及身而行脩,義及國而政明,
能以禮挾而貴名白,天下願,令行禁止,王者之事畢矣。詩曰:「惠此
中國,以綏四方。」此之謂也。川淵者龍魚之居也,山林者鳥獸之居也
,國家者士民之居也。川淵枯則龍魚去之,山林險則鳥獸去之,國家失
政則士民去之。無土則人不安居,無人則土不守,無道法則人不至,無
君子則道不舉。故土之與人也,道之與法也者,國家之本作也。君子也
者,道法之摠要也,不可少頃曠也。得之則治,失之則亂;得之則安,
失之則危;得之則存,失之則亡,故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,有君子而亂
者,自古及今,未嘗聞也。傳曰:「治生乎君子,亂生於小人。」此之
謂也。得眾動天。美意延年。誠信如神,夸誕逐魂。人主之患,不在乎
不言用賢,而在乎〔不〕誠必用賢。夫言用賢者,口也;卻賢者,行也
,口行相反,而欲賢者之至,不肖者之退也,不亦難乎!夫耀蟬者,務
在明其火,振其樹而已;火不明,雖振其樹,無益也。今人主有能明其
德,則天下歸之,若蟬之歸明火也。臨事接民,而以義變應,寬裕而多
容,恭敬以先之,政之始也。然後中和察斷以輔之,政之隆也。然後進
退誅賞之,政之終也。故一年與之始,三年與之終。用其終為始,則政
令不行而上下怨,疾亂所以自作也。書曰:「義刑義殺,勿庸以即,女
惟曰:未有順事。」言先教也。程者物之準也,禮者節之準也。程以立
數,禮以定倫;德以敘位,能以授官。凡節奏欲陵,而生民欲寬;節奏
陵而文,生民寬而安;上文下安,功名之極也,不可以加矣。君者國之
隆也,父者家之隆也。隆一而治,二而亂。自古及今,未有二隆爭重而
能長久者。師術有四,而博習不與焉。尊嚴而憚,可以為師;耆艾而信
,可以為師;誦說而不陵不犯,可以為師;知微而論,可以為師:故師
術有四,而博習不與焉。水深而回,樹落則糞本,弟子通利則思師。詩
曰:「無言不讎,無德不報。」此之謂也。賞不欲僭,刑不欲濫。賞僭
則利及小人,刑濫則害及君子。若不幸而過,寧僭無濫。與其害善,不
若利淫。



議兵篇第十五
臨武君與孫卿子議兵於趙孝成王前,王曰:「請問兵要?」臨武君對曰
:「上得天時,下得地利,觀敵之變動,後之發,先之至,此用兵之要
術也。」孫卿子曰:「不然!臣所聞古之道,凡用兵攻戰之本,在乎壹
民。弓矢不調,則羿不能以中微;六馬不和,則造父不能以致遠;士民
不親附,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。故善附民者,是乃善用兵者也。故兵要
在乎善附民而已。」臨武君曰:「不然!兵之所貴者埶利也,所行者變
詐也。善用兵者,感忽悠闇,莫知其所從出。孫吳用之無敵於天下,豈
必待附民哉!」孫卿子曰:「不然!臣之所道,仁人之兵,王者之志也
。君之所貴,權謀埶利也;所行,攻奪變詐也,諸侯之事也。仁人之兵
,不可詐也;彼可詐者,怠慢者也,路亶者也,君臣上下之間,滑(渙
)然有離德者也。故以桀詐桀,猶巧拙有幸焉。以桀詐堯,譬之若以卵
投石,以指撓沸;若赴水火,入焉焦沒耳。故仁人上下,百將一心,三
軍同力;臣之於君也,下之於上也,若子之事父,弟之事兄,若手臂之
扞頭目而覆胸腹也,詐而襲之,與先驚而後擊之,一也。且仁人之用十
里之國,則將有百里之聽;用百里之國,則將有千里之聽;用千里之國
,則將有四海之聽,必將聰明警戒和傳而一。故仁人之兵,聚則成卒,
散則成列,延則若莫邪之長刃,嬰之者斷;兌則若莫邪之利鋒,當之者
潰,圜居而方止,則若盤石然,觸之者角摧,案角鹿埵隴種東籠而退耳
。且夫曓國之君,將誰與至哉?彼其所與至者,必其民也,而其民之親
我歡若父母,其好我芬若椒蘭,彼反顧其上,則若灼黥,若讎仇。人之
情,雖桀跖,豈又肯為其所惡,賊其所好者哉!是猶使人之子孫自賊其
父母也,彼必將來告之,夫又何可詐也!故仁人用國日明,諸侯先順者
安,後順者危,慮敵之者削,反之者亡。詩曰:『武王載發,有虔秉鉞
;如火烈烈,則莫我敢遏。』此之謂也。」孝成王、臨武君曰:「善!
請問王者之兵,設何道何行而可?」孫卿子曰:「凡在大王,將率末事
也。臣請遂道王者諸侯彊弱存亡之效,安危之埶。君賢者其國治,君不
能者其國亂;隆禮貴義者其國治,簡禮賤義者其國亂;治者彊,亂者弱
,是彊弱之本也。上足卬則下可用也,上不卬則下不可用也;下可用則
強,下不可用則弱,是強弱之常也。隆禮效功,上也;重祿貴節,次也
;上功賤節,下也,是強弱之凡也。好士者強,不好士者弱;愛民者強
,不愛民者弱;政令信者強,政令不信者弱;民齊者強,民不齊者弱;
賞重者強,賞輕者弱;刑威者強,刑侮者弱;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強,
械用兵革窳楛不便利者弱。重用兵者強,輕用兵者弱;權出一者強,權
出二者弱,是強弱之常也。齊人隆技擊,其技也,得一首者,則賜贖錙
金,無本賞矣。是事小敵毳,則偷可用也,事大敵堅,則渙焉離耳。若
飛鳥然,傾側反覆無日,是亡國之兵也,兵莫弱是矣。是其去賃市傭而
戰之,幾矣。魏氏之武卒,以度取之,衣三屬之甲,操十二石之弩,負
服矢五十个,置戈其上,冠帶劍,贏三日之糧,日中而趨百里,中試則
復其戶,利其田宅,是數年而衰,而未可奪也,改造則不易周也,是故
地雖大,其稅必寡,是危國之兵也。秦人,其生民也陿阨,其使民也酷
烈,劫之以埶,隱之以阨,忸之以慶賞,鰌之以刑罰,使天下之民,所
以要利於上者,非鬬無由也。阨而用之,得而後功之,功賞相長也,五
甲首而隸五家,是最為眾彊長久,多地以正,故四世有勝,非幸也,數
也。



彊國篇第十六
刑范正,金錫美,工冶巧,火齊得。剖刑而莫邪已,然而不剝脫,不砥
厲,則不可以斷繩。剝脫之,砥厲之,則劙盤盂,刎牛馬,忽然耳。彼
國者,亦彊國之剖刑已。然而不教誨,不調一,則入不可以守,出不可
以戰。教誨之,調一之,則兵勁城固,敵國不敢嬰也。彼國者亦有砥厲
,禮義節奏是也。故人之命在天,國之命在禮。人君者,隆禮尊賢而王
,重法愛民而霸,好利多詐而危,權謀傾覆幽險而亡。威有三,有道德
之威者,有曓察之威者,有狂妄之威者,此三威者,不可不孰察也。禮
義則脩,分義則明,舉錯則時,愛利則形。如是,百姓貴之如帝,高之
如天,親之如父母,畏之如神明。故賞不用而民勸,罰不用而威行,夫
是之謂道德之威。禮樂則不脩,分義則不明,舉錯則不時,愛利則不形
,然而其禁曓也察,其誅不服也審,其刑罰重而信,其誅殺猛而必,黭
然而雷擊之,如牆厭之。如是,百姓劫則致畏,嬴則敖上,執拘則最,
得間則散,敵中則奪,非劫之以形埶,非振之以誅殺,則無以有其下,
夫是之謂曓察之威。無愛人之心,無利人之事,而日為亂人之道,百姓
讙敖,則從而執縛之,刑灼之,不和人心。如是,下比周賁潰以離上矣
,傾覆滅亡,可立而待也,夫是之謂狂妄之威。,此三威者,不可不孰
察也。道德之威成乎安彊,曓察之威成乎危弱,狂妄之威成乎滅亡也。
公孫子曰:子發將西伐蔡,克蔡,獲蔡侯,歸致命曰:「蔡侯奉其社稷
,而歸之楚,舍屬二三子而治其地。」既楚發其賞,子發辭曰:「發誡
布令而敵退,是主威也;徙舉相攻而敵退,是將威也;合戰用力而敵退
,是眾威也。臣舍不宜以眾威受賞。」譏之曰:子發之致命也恭,其辭
賞也固。夫尚賢使能,賞有功,罰有罪,非獨一人為之也,彼先王之道
也,一人之本也,善善惡惡之應也,治必由之,古今一也。古者明王之
舉大事,立大功也,大事已博,大功已立,則君享其成,群臣享其功,
士大夫益爵,官人益秩,庶人益祿。是以為善者勸,為不善者沮,上下
一心,三軍同力,是以百事成,而功名大也。今子發獨不然,反先王之
道,亂楚國之法,墮興功之臣,恥受賞之屬,無僇乎族黨,而抑卑其後
世,案獨以為私廉,豈不過甚矣哉!故曰:子發之致命也恭,其辭賞也
固。荀卿子說齊相曰:處勝人之埶,行勝人之道,天下莫忿,湯武是也
。處勝人之埶,不以勝人之道,厚於有天下之埶,索為匹夫,不可得也
,桀紂是也。然則得勝人之埶者,其不如勝人之道遠矣!夫主相者,勝
人以埶也,是為是,非為非,能為能,不能為不能,併己之私欲,必以
道,夫公道通義之可以相兼容者,是勝人之道也。今相國上則得專主,
下則得專國,相國之於勝人之埶,亶有之矣。然則胡不敺此勝人之埶,
赴勝人之道,求仁厚明通之君子而託王焉,與之參國政,正是非!如是
,則國孰敢不為義矣!君臣上下,貴賤長少,至於庶人,莫不為義,則
天下孰不欲合義矣!賢士願相國之朝,能士願相國之官,好利之民莫不
願以齊為歸,是一天下也。相國舍是而不為,案直為是世俗之所以為,
則女主亂之宮,詐臣亂之朝,貪吏亂之官,眾庶百姓皆以貪利爭奪為俗
,曷若是而可以持國乎?今巨楚縣吾前,大燕鰌吾後,勁魏鉤吾右,西
壤之不絕若繩,楚人則乃有襄賁開陽以臨吾左,是一國作謀,則三國必
起而乘我。如是,則齊必斷而為四,三國若假城然耳,必為天下大笑。
曷若兩者孰足為也!夫桀紂,聖王之後子孫也,有天下者之世也,埶籍
之所存,天下之宗室也,土地之大,封內千里,人之眾數以億萬,俄而
天下倜然舉去桀紂而犇湯武,反然舉惡桀紂而貴湯武。是何也?夫桀紂
何失而湯武何得也?曰:是無它故焉,桀紂者善為人所惡也,而湯武者
善為人所好也。人之所惡何也?曰:汙漫爭奪貪利是也。人之所好者何
也?曰:禮義辭讓忠信是也。今君人者,辟稱比方則欲自竝乎湯武,若
其所以統之,則無以異於桀紂,而求有湯武之功名,可乎?故凡得勝者
,必與人也;凡得人者,必與道也。道也者,何也?禮義、辭讓、忠信
是也。故自四五萬而往者,彊勝非眾之力也,隆在信矣。自數百里而往
者,安固非大之力也,隆在脩政矣。今已有數萬之眾者也,陶誕比周以
爭與;已有數百里之國者也,汙漫突盜以爭地;然則是弃己之所安彊,
而爭己之所以危弱也;損己之所不足,以重己之所有餘。若是其悖繆也
,而求有湯武之功名,可乎!辟之,是猶伏而咶天,救經而引其足也。
說必不行矣,愈務而愈遠。為人臣者,不恤己行之不行,苟得利而已矣
,是渠衝入穴而求利也,是仁人之所羞而不為也。故人莫貴乎生,莫樂
乎安;所以養生安樂者,莫大乎禮義。人知貴生樂安而弃禮義,辟之是
猶欲壽而歾頸也,愚莫大焉。故君人者,愛民而安,好士而榮,兩者無
一焉而亡。詩曰:「价人維藩,大師維垣。」此之謂也。力術止,義術
行,曷謂也?曰:秦之謂也。威彊乎湯武,廣大乎舜禹,然而憂患不可
勝校也。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,此所謂力術止也。曷謂乎威
彊乎湯武?湯武也者,乃能使說己者使耳。今楚、父死焉,國舉焉,負
三王之廟,而辟於陳蔡之間,視可司間,案欲剡其脛而以蹈秦之腹,然
而秦使左案左,使右案右,是乃使讎人役也,此所謂威彊乎湯武也。曷
謂廣大乎舜禹也?曰:古者百王之一天下,臣諸侯也,未有過封內千里
者也。今秦南乃有沙羨與俱,是乃江南也。北與胡貉為鄰,西有巴戎,
東在楚者乃界於齊,在韓者踰常山乃有臨慮,在魏者乃據圉津,即去大
梁百有二十里耳!其在趙者剡然有苓而據松柏之塞,負西海而固常山,
是地徧天下也。威動海內,彊殆中國,然而憂患不可勝校也,諰諰然常
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;此所謂廣大乎舜禹也。然則奈何?曰:節威反
文,案用夫端誠信全之君子治天下焉,因與之參國政,正是非,治曲直
,聽咸陽,順者錯之,不順者而後誅之。若是,則兵不復出於塞外,而
令行於天下矣。若是,則雖為之築明堂於塞外而朝諸侯,殆可矣。假今
之世,益地不如益信之務也。應侯問孫卿子曰:入秦何見?孫卿子曰:
其固塞險,形埶便,山林川谷美,天材之利多,是形勝也。入境,觀其
風俗,其百姓樸,其聲樂不流汙,其服不挑,甚畏有司而順,古之民也
。及都邑官府,其百吏肅然,莫不恭儉敦敬,忠信而不楛,古之吏也。
入其國,觀其士大夫,出於其門,入於公門;出於公門,歸於其家,無
有私事也;不比周,不朋黨,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,古之士大夫也。觀
其朝廷,其間聽決百事不留,恬然如無治者,古之朝也。故四世有勝,
非幸也,數也。是所見也。故曰:佚而治,約而詳,不煩而功,治之至
也,秦類之矣。雖然,則有其諰矣。兼是數具者而盡有之,然而縣之以
王者之功名,則倜倜然其不及遠矣!是何也?則其殆無儒邪!故曰粹而
王,駮而霸,無一焉而亡。此亦秦之所短也。積微:月不勝日,時不勝
月,歲不勝時。凡人好敖慢小事,大事至然後興之務之,如是,則常不
勝夫敦比於小事者矣。是何也?則小事之至也數,其縣日也博,其為積
也大;大事之至也希,其縣日也淺,其為積也小。故善日者王,善時者
霸,補漏者危,大荒者亡。故王者敬日,霸者敬時,僅存之國危而後戚
之。亡國至亡而後知亡,至死而後知死,亡國之禍敗,不可勝悔也。霸
者之善,箸焉可以時託也;王者之功名,不可勝日志也。財物貨寶,以
大為重,政教功名反是,能積微者速成。詩曰:「德輶如毛,民鮮克舉
之。」此之謂也。凡姦人之所以起者,以上之不貴義,不敬義也。夫義
者,所以限禁人之為惡與姦者也。今上不貴義,不敬義,如是,則天下
之人百姓,皆有棄義之志,而有趨姦之心矣,此姦人之所以起也。且上
者下之師也,夫下之和上,譬之猶響之應聲,影之像形也。故為人上者
,不可不順也。夫義者,內節於人,而外節於萬物者也;上安於主,而
下調於民者也;內外上下節者,義之情也。然則凡為天下之要,義為本
而信次之。古者禹湯本義務信而天下治,桀紂棄義倍信而天下亂。故為
人上者,必將慎禮義,務忠信,然後可。此君人者之大本也。堂上不糞
,則郊草不瞻曠芸;白刃扞乎胷,則目不見流矢;拔戟加乎首,則十指
不辭斷;非不以此為務也,疾養緩急之有相先者也。故齊之技擊,不可
以遇魏氏之武卒;魏氏之武卒,不可以遇秦之銳士;秦之銳士,不可以
當桓文之節制;桓文之節制,不可以敵湯武之仁義;有遇之者,若以焦
熬投石焉。兼是數國者,皆干賞蹈利之兵也,傭徒鬻賣之道也,未有貴
上安制綦節之理也。諸侯有能微妙之以節,則作而兼殆之耳。故招近募
選,隆埶詐,尚功利,是漸之也;禮義教化,是齊之也。故以詐遇詐,
猶有巧拙焉;以詐遇齊,辟之猶以錐刀墮太山也,非天下之愚人莫敢試
。故王者之兵不試。湯武之誅桀紂也,拱挹指麾,而彊曓之國莫不趨使
,誅桀紂若誅獨夫。故泰誓曰:『獨夫紂。』此之謂也。故兵大齊則制
天下,小齊則治鄰敵。若夫招近募選,隆埶詐,尚功利之兵,則勝不勝
無常,代翕代張,代存代亡,相為雌雄耳矣。夫是之謂盜兵,君子不由
也。故齊之田單,楚之莊蹻,秦之衛鞅,燕之繆蟣,是皆世俗所謂善用
兵者也,是其巧拙強弱,則未有以相君也。若其道一也,未及和齊也;
掎契司詐,權謀傾覆,未免盜兵也。齊桓、晉文、楚莊、吳闔閭、越句
踐是皆和齊之兵也,可謂入其域矣,然而未有本統也,故可以霸而不可
以王,是強弱之效也。」孝成王、臨武君曰:「善!請問為將?」孫卿
子曰:「知莫大乎棄疑,行莫大乎無過,事莫大乎無悔,事至無悔而止
矣,成不可必也。故制號政令欲嚴以威,慶賞刑罰欲必以信,處舍收臧
欲周以固,徙舉進退欲安以重、欲疾以速,窺敵觀變欲潛以深、欲伍以
參,遇敵決戰必道吾所明、無道吾所疑,夫是之謂六術。無欲將而惡廢
,無急勝而忘敗,無威內而輕外,無見利而不顧其害,凡慮事欲孰而用
財欲泰,夫是之謂五權。所以不受命於主有三:可殺而不可使處不完,
可殺而不可使擊不勝,可殺而不可使欺百姓,夫是之謂三至。凡受命於
主而行三軍,三軍既定,百官得序,群物皆正,則主不能喜,敵不能怒
,夫是之謂至臣。慮必先事,而申之以敬,慎終如始,終始如一,夫是
之謂大吉。凡百事之成也,必在敬之;其敗也,必在慢之。故敬勝怠則
吉,怠勝敬則滅;計勝欲則從,欲勝計則凶。戰如守,行如戰,有功如
幸,敬謀無壙,敬事無壙,敬吏無壙,敬眾無壙,敬敵無壙:夫是之謂
五無壙。慎行此六術、五權、三至,而處之以恭敬無壙,夫是之謂天下
之將,則通於神明矣。」臨武君曰:「善!請問王者之軍制?」孫卿子
曰:「將死鼓,御死轡,百吏死職,士大夫死行列。聞鼓聲而進,聞金
聲而退,順命為上,有功次之;令不進而進,猶令不退而退也,其罪惟
均。不殺老弱,不獵禾稼,服者不禽,格者不舍,犇命者不獲。凡誅,
非誅其百姓也,誅其亂百姓者也;百姓有扞其賊,則是亦賊也。以故順
刃者生,蘇刃者死,犇命者貢。微子開封於宋,曹觸龍斷於軍,殷之服
民,所以養生之者也,無異周人。故近者歌謳而樂之,遠者竭蹷而趨之
,無幽間辟陋之國,莫不趨使而安樂之,四海之內若一家,通達之屬莫
不從服,夫是之謂人師。詩曰:『自西自東,自南自北,無思不服。』
此之謂也。王者有誅而無戰,城守不攻,兵格不擊,上下相喜則慶之,
不屠城,不潛軍,不留眾,師不越時。故亂者樂其政,不安其上,欲其
至也。」臨武君曰:「善!」陳囂問孫卿子曰:「先生議兵,常以仁義
為本;仁者愛人,義者循理,然則又何以兵為?凡所為有兵者,為爭奪
也。」孫卿子曰:「非女所知也!彼仁者愛人,愛人故惡人之害之也;
義者循理,循理故惡人之亂之也。彼兵者所以禁曓除害也,非爭奪也。
故仁人之兵,所存者神,所過者化,若時雨之降,莫不說喜。是以堯伐
驩兜,舜伐有苗,禹伐共工,湯伐有夏,文王伐崇,武王伐紂,此四帝
兩王,皆以仁義之兵,行於天下也。故近者親其善,遠方慕其德,兵不
血刃,遠邇來服,德盛於此,施及四極。詩曰:『淑人君子,其儀不忒
〔,其儀不忒,正是四國〕。』」此之謂也。」李斯問孫卿子曰:「秦
四世有勝,兵強海內,威行諸侯,非以仁義為之也,以便從事而已。」
孫卿子曰:「非女所知也!女所謂便者,不便之便也;吾所謂仁義者,
大便之便也。彼仁義者,所以脩政者也;政脩則民親其上,樂其君,而
輕為之死。故曰:凡在於軍,將率末事也。秦四世有勝,諰諰然常恐天
下之一合而軋己也,此所謂末世之兵,未有本統也。故湯之放桀也,非
其逐之鳴條之時也;武王之誅紂也,非以甲子之朝而後勝之也,皆前行
素脩也,此所謂仁義之兵也。今女不求之於本,而索之於末,此世之所
以亂也。」禮者,治辨之極也,強固之本也,威行之道也,功名之總也
,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,不由所以隕社稷也。故堅甲利兵不足以為勝
,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,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。由其道則行,不由其道
則廢。楚人鮫革犀兕以為甲,鞈(堅)如金石;宛鉅鐵釶,慘如蠭蠆,
輕利僄遫,卒如飄風;然而兵殆於垂沙,唐蔑死。莊蹻起,楚分而為三
四,是豈無堅甲利兵也哉!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。汝潁以為險,江
漢以為池,限之以鄧林,緣之以方城,然而秦師至而鄢郢舉,若振槁然
,是豈無固塞隘阻也哉!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。紂刳比干,囚箕子
,為炮烙刑,殺戮無時,臣下懍然莫必其命,然而周師至,而令不行乎
下,不能用其民,是豈令不嚴,刑不繁也哉!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
。古之兵,戈矛弓矢而已矣,然而敵國不待試而詘;城郭不辨,溝池不
拑,固塞不樹,機變不張;然而國晏然不畏外而明(固)內者,無它故
焉,明道而分鈞之,時使而誠愛之,下之和上也如影嚮,有不由令者,
然後誅之以刑。故刑一人而天下服,罪人不郵其上,知罪之在己也。是
故刑罰省而威流,無它故焉,由其道故也。古者帝堯之治天下也,蓋殺
一人,刑二人,而天下治。傳曰:「威厲而不試,刑錯而不用。」此之
謂也。凡人之動也,為賞慶為之,則見害傷焉止矣。故賞慶、刑罰、埶
詐,不足以盡人之力,致人之死。為人主上者也,其所以接下之百姓者
,無禮義忠信,焉慮率用賞慶、刑罰、埶詐,除阨其下,獲其功用而已
矣。大寇則至,使之持危城則必畔,遇敵處戰則必北,勞苦煩辱則必犇
,霍焉離耳,下反制其上。故賞慶、刑罰、埶詐之為道者,傭徒鬻賣之
道也,不足以合大眾,美國家,故古之人羞而不道也。故厚德音以先之
,明禮義以道之,致忠信以愛之,尚賢使能以次之,爵服慶賞以申之,
時其事,輕其任,以調齊之,長養之,如保赤子。政令以定,風俗以一
,有離俗不順其上,則百姓莫不敦惡,莫不毒,若祓不祥;然後刑於是
起矣。是大刑之所加也,辱孰大焉!將以為利邪?則大刑加焉,身苟不
狂惑戇陋,誰睹是而不改也哉!然後百姓曉然皆知脩(循)上之法,像
上之志,而安樂之。於是有能化善、脩身、正行、積禮義、尊道德,百
姓莫不貴敬,莫不親譽,然後賞於是起矣。是高爵豐祿之所加也,榮孰
大焉!將以為害邪?則高爵豐祿以持養之,生民之屬,孰不願也!雕雕
焉縣貴爵重賞於其前,縣明刑大辱於其後,雖欲無化,能乎哉!故民歸
之如流水,所存者神,所為者化。而順曓悍勇力之屬為之化而愿,旁辟
曲私之屬為之化而公,矜糾收繚之屬為之化而調,夫是之謂大化至一。
詩曰:「王猶允塞,徐方既來。」此之謂也。凡兼人者有三術:有以德
兼人者,有以力兼人者,有以富兼人者。彼貴我名聲,美我德行,欲為
我民,故辟門除涂,以迎吾入。因其民,襲其處,而百姓皆安。立法施
令,莫不順比。是故得地而權彌重,兼人而兵俞強,是以德兼人者也。
非貴我名聲也,非美我德行也,彼畏我威,劫我埶,故民雖有離心,不
敢有畔慮,若是則戎甲俞眾,奉養必費。是故得地而權彌輕,兼人而兵
俞弱,是以力兼人者也。非貴我名聲也,非美我德行也,用貧求富,用
飢求飽,虛腹張口,來歸我食。若是,則必發夫掌窌之粟以食之,委之
財貨以富之,立良有司以接之,已朞三年,然後民可信也。是故得地而
權彌輕,兼人而國俞貧,是以富兼人者也。故曰,以德兼人者王,以力
兼人者弱,以富兼人者貧,古今一也。兼并易能也,唯堅凝之難焉。齊
能并宋,而不能凝也,故魏奪之。燕能并齊,而不能凝也,故田單奪之
。韓之上地,方數百里,完全富足而趨趙,趙不能凝也,故秦奪之。故
能并之,而不能凝,則必奪;不能并之,又不能凝其有,則必亡。能凝
之,則必能并之矣。得之則凝,兼并無強。古者湯以薄,武王以滈,皆
百里之地也,天下為一,諸侯為臣,無他故焉,能凝之也。故凝士以禮
,凝民以政;禮脩而士服,政平而民安;士服民安,夫是之謂大凝。以
守則固,以征則強,令行禁止,王者之事畢矣。



天論篇第十七
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。應之以治則吉,應之以亂則凶。彊本
而節用,則天不能貧;養備而動時,則天不能病;脩道而不貳,則天不
能禍。故水旱不能使之飢渴,寒暑不能使之疾,祆怪不能使之凶。本荒
而用侈,則天不能使之富;養略而動罕,則天不能使之全;倍道而妄行
,則天不能使之吉。故水旱未至而飢,寒暑未薄而疾,祆怪未至而凶,
受時與治世同,而殃禍與治世異,不可以怨天,其道然也。故明於天人
之分,則可謂至人矣。不為而成,不求而得,夫是之謂天職。如是者,
雖深其人不加慮焉,雖大不加能焉,雖精不加察焉,夫是之謂不與天爭
職。天有其時,地有其財,人有其治,夫是之謂能參。舍其所以參,而
願其所參,則惑矣。列星隨旋,日月遞炤,四時代御,陰陽大化,風雨
博施,萬物各得其和以生,各得其養以成,不見其事,而見其功,夫是
之謂神。皆知其所以成,莫知其無形,夫是之謂天〔功〕。唯聖人為不
求知天。天職既立,天功既成,形具而神生,好惡喜怒哀樂臧焉,夫是
之謂天情。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,夫是之謂天官。心居中虛
,以治五官,夫是之謂天君。財非其類以養其類,夫是之謂天養。順其
類者謂之福,逆其類者謂之禍,夫是之謂天政。暗其天君,亂其天官,
棄其天養,逆其天政,背其天情,以喪天功,夫是之謂大凶。聖人清其
天君,正其天官,備其天養,順其天政,養其天情,以全其天功。如是
則知其所為,知其所不為矣;則天地官而萬物役矣。其行曲治,其養曲
適,其生不傷,夫是之謂知天。故大巧在所不為,大智在所不慮。所志
於天者,已其見象之可以期者矣;所志於地者,已其見宜之可以息者矣
;所志於四時者,已其見數之可以事者矣;所志於陰陽者,已其見和之
可以治者矣。官人守天,而自為守道也。治亂,天邪?曰:日月星辰瑞
厤,是禹桀之所同也,禹以治,桀以亂,治亂非天也。時邪?曰:繁啟
蕃長於春夏,畜積收臧於秋冬,是禹桀之所同也,禹以治,桀以亂,治
亂非時也。地邪?曰:得地則生,失地則死,是又禹桀之所同也,禹以
治,桀以亂;治亂非地也。詩曰:「天作高山,大王荒之。彼作矣,文
王康之。」此之謂也。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,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
廣,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。天有常道矣,地有常數矣,君子有常
體矣。君子道其常,而小人計其功。詩曰:「〔禮義之不愆,〕何恤人
之言兮!」此之謂也。楚王後車千乘,非知也;君子啜菽飲水,非愚也
,是節然也。若夫心(志)意脩,德行厚,知慮明,生於今而志乎古,
則是其在我者也。故君子敬其在己者,而不慕其在天者;小人錯其在己
者,而慕其在天者。君子敬其在己者,而不慕其在天者,是以日進也;
小人錯其在己者,而慕其在天者,是以日退也。故君子之所以日進,與
小人之所以日退,一也。君子小人之所以相縣者,在此耳。星隊木鳴,
國人皆恐。曰:是何也?曰:無何也!是天地之變,陰陽之化,物之罕
至者也。怪之,可也;而畏之,非也。夫日月之有蝕,風雨之不時,怪
星之黨見,是無世而不常有之。上明而政平,則是雖竝世起,無傷也;
上闇而政險,則是雖無一至者,無益也。夫星之隊,木之鳴,是天地之
變,陰陽之化,物之罕至者也;怪之,可也;而畏之,非也。物之已至
者,人祆則可畏也。楛耕傷稼,耘耨失歲,政險失民;田薉稼惡,糴貴
民飢,道路有死人,夫是之謂人祆。政令不明,舉錯不時,本事不理,
夫是之謂人祆。禮義不脩,內外無別,男女淫亂,則父子相疑,上下乖
離,寇難竝至,夫是之謂人祆。祆是生於亂。三者錯,無安國。其說甚
爾,其菑甚慘。勉力不時,則牛馬相生,六畜作祆,可怪也,而亦可畏
也。傳曰:「萬物之怪書不說。」無用之辯,不急之察,棄而不治。若
夫君臣之義,父子之親,夫婦之別,則日切瑳而不舍也。雩而雨,何也
?曰:無何也,猶不雩而雨也。日月食而救之,天旱而雩,卜筮然後決
大事,非以為得求也,以文之也。故君子以為文,而百姓以為神。以為
文則吉,以為神則凶也。在天者莫明於日月,在地者莫明於水火,在物
者莫明於珠玉,在人者莫明於禮義。故日月不高,則光暉不赫;水火不
積,則暉潤不博;珠玉不睹乎外,則王公不以為寶;禮義不加於國家,
則功名不白。故人之命在天,國之命在禮。君人者,隆禮尊賢而王,重
法愛民而霸,好利多詐而危,權謀傾覆幽險而盡亡矣。大天而思之,孰
與物畜而制之!從天而頌之,孰與制天命而用之!望時而待之,孰與應
時而使之!因物而多之,孰與騁能而化之!思物而物之,孰與理物而勿
失之也!願於物之所以生,孰與有物之所以成!故錯人而思天,則失萬
物之情。百王之無變,足以為道貫。一廢一起,應之以貫,理貫不亂。
不知貫,不知應變。貫之大體未嘗亡也。亂生其差,治盡其詳。故道之
所善,中則可從,畸則不可為,匿則大惑。水行者表深,表不明則陷。
治民者表道,表不明則亂。禮者,表也。非禮,昬世也;昬世,大亂也
。故道無不明,外內異表,隱顯有常,民陷乃去。萬物為道一偏,一物
為萬物一偏。愚者為一物一偏,而自以為知道,無知也。慎子有見於後
,無見於先。老子有見於詘,無見於信。墨子有見於齊,無見於畸。宋
子有見於少,無見於多。有後而無先,則群眾無門。有詘而無信,則貴
賤不分。有齊而無畸,則政令不施,有少而無多,則群眾不化。書曰:
「無有作好,遵王之道;無有作惡,遵王之路。」此之謂也。



正論篇第十八
世俗之為說者曰:「主道利周。」是不然。主者民之唱也,上者下之儀
也。彼將聽唱而應,視儀而動。唱默則民無應也,儀隱則下無動也;不
應不動,則上下無以相有也。若是,則與無上同也,不祥莫大焉。故上
者下之本也,上宣明則下治辨矣,上端誠則下愿慤矣,上公正則下易直
矣。治辨則易一,愿慤則易使,易直則易知。易一則彊,易使則功,易
知則明,是治之所由生也。上周密則下疑玄矣,上幽險則下漸詐矣,上
偏曲則下比周矣。疑玄則難一,漸詐則難使,比周則難知。難一則不彊
,難使則不功,難知則不明,是亂之所由作也。故主道利明不利幽,利
宣不利周。故主道明則下安,主道幽則下危。故下安則貴上,下危則賤
上。故上易知則下親上矣,上難知則下畏上矣。下親上則上安,下畏上
則上危。故主道莫惡乎難知,莫危乎使下畏己。傳曰:「惡之者眾則危
。」書曰:「克明明德。」詩曰:「明明在下。」故先王明之,豈特玄
之耳哉!世俗之為說者曰:「桀紂有天下,湯武篡而奪之。」是不然。
以桀紂為常有天下之籍則然,親有天下之籍則不然,天下謂在桀紂則不
然。古者天子千官,諸侯百官。以是千官也,令行於諸夏之國,謂之王
。以是百官也,令行於境內,國雖不安,不至於廢易遂亡,謂之君。聖
王之子也,有天下之後也,埶籍之所在也,天下之宗室也,然而不材不
中,內則百姓疾之,外則諸侯叛之,近者境內不一,遙者諸侯不聽,令
不行於境內,甚者諸侯侵削之,攻伐之。若是,則雖未亡,吾謂之無天
下矣。聖王沒,有埶籍者罷不足以縣天下,天下無君;諸侯有能德明威
積,海內之民莫不願得以為君師,然而曓國獨侈,安能誅之,必不傷害
無罪之民,誅曓國之君,若誅獨夫。若是,則可謂能用天下矣,能用天
下之謂王。湯武非取天下也,脩其道,行其義,興天下之同利,除天下
之同害,而天下歸之也。桀紂非去天下也,反禹湯之德,亂禮義之分,
禽獸之行,積其凶,全其惡,而天下去之也。天下歸之之謂王,天下去
之之謂亡。故桀紂無天下,湯武不弒君,由此效之也。湯武者民之父母
也,桀紂者民之怨賊也。今世俗之為說者,以桀紂為君,而以湯武為弒
,然則是誅民之父母,而師民之怨賊也,不祥莫大焉。以天下之合為君
,則天下未嘗合於桀紂也。然則以湯武為弒,則天下未嘗有說也,直墮
之耳。故天子唯其人。天下者,至重也,非至彊莫之能任;至大也,非
至辨莫之能分;至眾也,非至明莫之能和。此三至者,非聖人莫之能盡
。故非聖人莫之能王。聖人備道全美者也,是縣天下之權稱也。桀紂者
其志慮至險也,其志意至闇也,其行之為至亂也,親者疏之,賢者賤之
,生民怨之。禹湯之後也,而不得一人之與;刳比干,囚箕子,身死國
亡,為天下之大僇,後世之言惡者必稽焉,是不容妻子之數也。故至賢
疇四海,湯武是也;至罷不能容妻子,桀紂是也。今世俗之為說者,以
桀紂為有天下,而臣湯武,豈不過甚矣哉!譬之,是猶傴巫跛匡大自以
為有知也。故可以有奪人國,不可以有奪人天下;可以有竊國,不可以
有竊天下也。可以奪之者可以有國,而不可以有天下;竊可以得國,而
不可以得天下。是何也?曰:國小具也,可以小人有也,可以小道得也
,可以小力持也;天下者大具也,不可以小人有也,不可以小道得也,
不可以小力持也。國者小人可以有之,然而未必不亡也;天下者,至大
也,非聖人莫之能有也。世俗之為說者曰:「治古無肉刑,而有象刑:
墨黥,慅嬰,共艾畢,剕對()屨,殺赭衣而不純。治古如是。」是不
然,以為治邪?則人固莫觸罪,非獨不用肉刑,亦不用象刑矣。以為人
或觸罪矣,而直輕其刑,然則是殺人者不死,傷人者不刑也。罪至重而
刑至輕,庸人不知惡矣,亂莫大焉。凡刑人之本,禁曓惡惡,且徵其未
也。殺人者不死,而傷人者不刑,是謂惠曓而寬賊也,非惡惡也。故象
刑殆非生於治古,并起於亂今也。治古不然。凡爵列、官職、賞慶、刑
罰,皆報也,以類相從者也。一物失稱,亂之端也。夫德不稱位,能不
稱官,賞不當功,罰不當罪,不祥莫大焉。昔者武王伐有商,誅紂,斷
其首,縣之赤旆。夫征曓誅悍,治之盛也。殺人者死,傷人者刑,是百
王之所同也,未有知其所由來者也。刑稱罪則治,不稱罪則亂。故治則
刑重,亂則刑輕,犯治之罪固重,犯亂之罪固輕也。書曰:「刑罰世輕
世重。」此之謂也。世俗之為說者曰:「湯武不能禁令。」曰:「是何
也?」曰:「楚越不受制。」是不然。湯武者,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。
湯居亳,武王居鄗,皆百里之地也,天下為一,諸侯為臣,通達之屬,
莫不振動從服以化順之,曷為楚越獨不受制也!彼王者之制也,視形埶
而制械用,稱遠邇而等貢獻,豈必齊哉!故魯人以榶,衛人用柯,齊人
用一革,土地刑制不同者,械用備飾不可不異也。故諸夏之國同服同儀
,蠻夷戎狄之國同服不同制。封內甸服,封外侯服,侯衛賓服,蠻夷要
服,戎狄荒服。甸服者祭,侯服者祀,賓服者享,要服者貢,荒服者終
王。日祭月祀,時享歲貢,〔終王,〕夫是之謂視形埶而制械用,稱遠
近而等貢獻;是王者之制也。彼楚越者,且時享歲貢,終王之屬也,必
齊之日祭月祀之屬,然後曰受制邪?是規磨之說也。溝中之瘠也,則未
足與及王者之制也。語曰:「淺不足與測深,愚不足與謀知,坎井之鼃
,不可與語東海之樂。」此之謂也。世俗之為說者曰:「堯舜擅讓。」
是不然。天子者,埶位至尊,無敵於天下,夫有誰與讓矣?道德純備,
智惠甚明,南面而聽,天下生民之屬莫不震動從服以化順之。天下無隱
士,無遺善,同焉者是也,異焉者非也。夫有惡擅天下矣。 曰:「死
而擅之。」是又不然。聖王在上,決德而定次,量能而授官,皆使民載
其事而各得其宜。不能以義制利,不能以偽飾性,則兼以為民。聖王已
沒,天下無聖,則固莫足以擅天下矣。天下有聖,而在後〔子〕者,則
天下不離,朝不易位,國不更制,天下厭然,與鄉無以異也。以堯繼堯
,夫又何變之有矣!聖不在後子而在三公,則天下如歸,猶復而振之矣
。天下厭然,與鄉無以異也;以堯繼堯,夫又何變之有矣!唯其徙朝改
制為難。故天子生則天下一隆,致順而治,論德而定次,死則能任天下
者必有之矣。夫禮義之分盡矣,擅讓惡用矣哉!曰:「老衰而擅。」是
又不然。血氣筋力則有衰,若夫智慮取舍則無衰。曰:「老者不堪其勞
而休也。」是又畏事者之議也。天子者埶至重而形至佚,心至愉而志無
所詘,而形不為勞,尊無上矣。衣被則服五采,雜閒色,重文繡,加飾
之以珠玉;食飲則重大牢而備珍怪,期臭味,曼而饋,伐睪而食,雍而
徹乎五祀,執薦者百人侍西房;居則設張容,負依而坐,諸侯趨走乎堂
下;出戶而巫覡有事,出門而宗祝有事,乘大路,趨越席以養安,側載
睪芷以養鼻,前有錯衡以養目,和鸞之聲,步中武象,趨中韶護以養耳
,三公奉軶持納,諸侯持輪挾輿先馬,大侯編後,大夫次之,小侯元士
次之,庶士介而夾道,庶人隱竄,莫敢視望。居如大神,動如天帝。持
老養衰,猶有善於是者與?不老者,休也,休猶有安樂恬愉如是者乎?
故曰:諸侯有老,天子無老。有擅國,無擅天下,古今一也。夫曰堯舜
擅讓,是虛言也,是淺者之傳,陋者之說也,不知逆順之理,小大至不
至之變者也,未可與及天下之大理者也。世俗之為說者曰:「堯舜不能
教化。」是何也?曰:「朱象不化。」是不然也。堯舜至天下之善教化
者也。南面而聽,天下生民之屬莫不振動從服以化順之。然而朱象獨不
化,是非堯舜之過,朱象之罪也。堯舜者天下之英也,朱象者天下之嵬
,一時之瑣也。今世俗之為說者,不怪朱象而非堯舜,豈不過甚矣哉!
夫是之謂嵬說。羿蠭門者、天下之善射者也,不能以撥弓曲矢中〔微〕
;王梁造父者,天下之善馭者也,不能以辟馬毀輿致遠。堯舜者天下之
善教化者也,不能使嵬瑣化。何世而無嵬?何時而無瑣?自太皞燧人莫
不有也。故作者不祥,學者受其殃,非者有慶。詩曰:「下民之,匪降
自天。噂沓背憎,職競由人。」此之謂也。世俗之為說者曰:「太古薄
葬,棺厚三寸,衣衾三領,葬田不妨田,故不掘也;亂今厚葬飾棺,故
抇也。」是不及知治道,而不察於抇不抇者之所言也。凡人之盜也,必
以有為,不以備不足,則以重有餘也。而聖王之生民也,使皆當(富)
厚優猶{不}知足,而不得以有餘過度。故盜不竊,賊不刺,狗豕吐菽
粟,而農賈皆能以貨財讓。風俗之美,男女自不取於涂,而百姓羞拾遺
。故孔子曰:「天下有道,盜其先變乎!」雖珠玉滿體,文繡充棺,黃
金充椁,加之以丹矸,重之以曾青,犀象以為樹,琅玕龍茲華覲以為實
,人猶且莫之抇也。是何故也?則求利之詭緩,而犯分之羞大也。夫亂
今然後反是。上以無法使,下以無度行;知者不得慮,能者不得治,賢
者不得使。若是,則上失天性,下失地利,中失人和。故百事廢,財物
詘,而禍亂起。王公則病不足於上,庶人則凍餧羸瘠於下。於是焉桀紂
群居,而盜賊擊奪以危上矣。安禽獸行,虎狼貪,故脯巨人而炙嬰兒矣
。若是則有何尤抇人之墓,抉人之口而求利矣哉!雖此倮而薶之,猶且
必抇也,安得葬薶哉!彼乃將食其肉而齕其骨也。夫曰:太古薄葬,故
不抇也;亂今厚葬,故抇也。是特姦人之誤於亂說,以欺愚者而淖陷之
,以偷取利焉。夫是之謂大姦。傳曰:「危人而自安,害人而自利。」
此之謂也。子宋子曰:「明見侮之不辱,使人不鬬。人皆以見侮為辱,
故鬬也;知見侮之為不辱,則不鬬矣。」應之曰:然則亦以人之情為不
惡侮乎?曰:「惡而不辱也。」曰:若是,則必不得所求焉。凡人之鬬
也,必以其惡之為說,非以其辱之為故也。今俳優侏儒狎徒詈侮而不鬬
者,是豈鉅知見侮之為不辱哉。然而不鬬者,不惡故也。今人或入其央
瀆,竊其豬彘,則援劍戟而逐之,不避死傷。是豈以喪豬為辱也哉!然
而不憚鬬者,惡之故也。雖以見侮為辱也,不惡則不鬬;雖知見侮為不
辱,惡之則必鬬。然則鬬與不鬬邪,亡於辱之與不辱也,乃在於惡之與
不惡也。夫今子宋子不能解人之惡侮,而務說人以勿辱也,豈不過甚矣
哉!金舌弊口,猶將無益也。不知其無益,則不知;知其無益也,直以
欺人,則不仁。不仁不知,辱莫大焉。將以為有益於人,則與無益於人
也,則得大辱而退耳!說莫病是矣。子宋子曰:「見侮不辱。」應之曰
:凡議必將立隆正,然後可也。無隆正則是非不分,而辨訟不決,故所
聞曰:「天下之大隆,是非之封界,分職名象之所起,王制是也。」故
凡言議期命是非,以聖王為師。而聖王之分,榮辱是也。是有兩端矣。
有義榮者,有埶榮者;有義辱者,有埶辱者。志意脩,德行厚,知慮明
,是榮之由中出者也,夫是之謂義榮。爵列尊,貢祿厚,形埶勝,上為
天子諸侯,下為卿相士大夫,是榮之從外至者也,夫是之謂埶榮。流淫
汙僈,犯分亂理,驕曓貪利,是辱之由中出者也,夫是之謂義辱。詈侮
捽搏,捶笞臏腳,斬斷枯磔,藉靡舌,是辱之由外至者也,夫是之謂埶
辱。是榮辱之兩端也。故君子可以有埶辱,而不可以有義辱;小人可以
有埶榮,而不可以有義榮。有埶辱無害為堯,有埶榮無害為桀。義榮埶
榮,唯君子然後兼有之;義辱埶辱,唯小人然後兼有之。是榮辱之分也
。聖王以為法,士大夫以為道,官人以為守,百姓以為成俗,萬世不能
易也。今子宋子案不然,獨詘容為己,慮一朝而改之,說必不行矣。譬
之,是猶以塼涂塞江海也,以焦僥而戴太山也,蹎跌碎折,不待頃矣。
二三子之善於子宋子者,殆不若止之,將恐得傷其體也。子宋子曰:「
人之情,欲寡,而皆以己之情為欲多,是過也。」故率其群徒,辨其談
說,明其譬稱,將使人知情欲之寡也。應之曰:然則亦以人之情為欲,
目不欲綦色,耳不欲綦聲,口不欲綦味,鼻不欲綦臭,形不欲綦佚,此
五綦者,亦以人之情為不欲乎?曰:「人之情欲是已。」曰:若是,則
說必不行矣。以人之情為欲,此五綦者而不欲多,譬之,是猶以人之情
為欲富貴而不欲貨也,好美而惡西施也。古之人為之不然。以人之情為
欲多而不欲寡,故賞以富厚而罰以殺損也。是百王之所同也。故上賢祿
天下,次賢祿一國,下賢祿田邑,愿慤之民完衣食。今子宋子以是之情
為欲寡而不欲多也,然則先王以人之所不欲者賞,而以人之所欲者罰邪
?亂莫大焉。今子宋子嚴然而好說,聚人徒,立師學,成文典,然而說
不免於以至治為至亂也,豈不過甚矣哉!



禮論篇第十九
禮起於何也?曰:人生而有欲,欲而不得,則不能無求。求而無度量分
界,則不能不爭。爭則亂,亂則窮,先王惡其亂也,故制禮義以分之,
以養人之欲,給人之求。使欲必不窮於物,物必不屈於欲。兩者相持而
長,是禮之所起也。故禮者養也。芻豢稻梁,五味調香,所以養口也;
椒蘭芬苾,所以養鼻也;雕琢刻鏤,黼黻文章,所以養目也;鍾鼓管磬
,琴瑟竽笙,所以養耳也;疏房檖越席,床笫几筵,所以養體也。故禮
者養也。君子既得其養,又好其別。曷謂別?曰:貴賤有等,長幼有差
,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。故天子大路越席,所以養體也;側載睪芷,所
以養鼻也;前有錯衡,所以養目也;和鸞之聲,步中武象,趨中韶護,
所以養耳也;龍旗九斿,所以養信也;寢兕持虎,蛟韅、絲末、彌龍,
所以養威也。故大路之馬必倍至,教順然後乘之,所以養安也。孰知夫
出死要節之所以養生也!孰知夫出費用之所以養財也!孰知夫恭敬辭讓
之所以養安也!孰知夫禮義文理之所以養情也!故人苟生之為見,若者
必死;苟利之為見,若者必害;苟怠惰偷懦之為安,若者必危;苟情說
之為樂,若者必滅。故人一之於禮義,則兩得之矣;一之於情性,則兩
喪之矣。故儒者將使人兩得之者也,墨者將使人兩喪之者也,是儒墨之
分也。禮有三本:天地者生之本也,先祖者類之本也,君師者治之本也
。無天地惡生?無先祖惡出?無君師惡治?三者偏亡焉無安人。故禮,
上事天,下事地,尊先祖,而隆君師。是禮之三本也。故王者天太祖,
諸侯不敢壞,大夫士有常宗,所以別貴始,貴始得之本也。郊止乎天子
,而社止於諸侯,道及士大夫,所以別尊者事尊,卑者事卑,宜大者巨
,宜小者小也。故有天下者事十(七)世,有一國者事五世,有五乘之
地者事三世,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,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廟,所以別積
厚,積厚者流澤廣,積薄者流澤狹也。大饗,尚玄尊,俎生魚,先大羹
,貴食飲之本也。饗,尚玄尊而用酒醴,先黍稷而飯稻粱。祭,齊大羹
而飽庶羞,貴本而親用也。貴本之謂文,親用之謂理,兩者合而成文,
以歸大一,夫是之謂大隆。故尊之尚玄酒也,俎之尚生魚也,俎(豆)
之先大羹也,一也。利爵之不醮也,成事之俎不嘗也,三臭之不食也,
一也。大昏之未發齊也,太廟之未入尸也,始卒之未小斂也,一也。大
路之素未集也,郊之麻絻也,喪服之先散麻也,一也。三年之喪,哭之
不文也,清廟之歌,一倡而三歎也,縣一鍾,尚拊之膈,朱絃而通越也
,一也。凡禮,始乎梲,成乎文,終乎悅校。故至備,情文俱盡。其次
,情文代勝;其下復情以歸大一也。天地以合,日月以明,四時以序,
星辰以行,江河以流,萬物以昌,好惡以節,喜怒以當,以為下則順,
以為上則明,萬變變而不亂,貳之則喪也。禮豈不至矣哉!立隆以為極
,而天下莫之能損益也。本末相順,終始相應,至文以有別,至察以有
說,天下從之者治,不從者亂,從之者安,不從者危,從之者存,不從
者亡,小人不能測也。禮之理誠深矣,堅白同異之察,入焉而溺;其理
誠大矣,擅作典制辟陋之說,入焉而喪;其理誠高矣,曓慢恣雎輕俗以
為高之屬,入焉而隊。故繩墨誠陳矣,則不可欺以曲直;衡誠縣矣,則
不可欺以輕重;規矩誠設矣,則不可欺以方圓;君子審於禮,則不可欺
以詐偽。故繩者直之至,衡者平之至,規矩者方圓之至,禮者人道之極
也。然而不法禮不足禮,謂之無方之民;法禮足禮,謂之有方之士。禮
之中焉能思索,謂之能慮;禮之中焉能勿易,謂之能固。能慮能固,加
好者焉,斯聖人矣。故天者高之極也,地者下之極也,無窮者廣之極也
,聖人者道之極也。故學者,固學為聖人也,非特學無方之民也。禮者
,以財物為用,以貴賤為文,以多少為異,以隆殺為要。文理繁,情用
省,是禮之隆也。文理省,情用繁,是禮之殺也。文理情用相為內外,
表裏竝行而雜,是禮之中流也。故君子上致其隆,下盡其殺,而中處其
中。步驟馳騁厲鶩不外是矣。是君子之壇宇宮廷也。人有是,士君子也
;外是,民也。於是其中焉,方皇周挾,曲得其次序,是聖人也。故厚
者禮之積也,大者禮之廣也,高者禮之隆也,明者禮之盡也。詩曰:「
禮儀卒度,笑語卒獲。」此之謂也。禮者,謹於治生死者也。生,人之
始也;死,人之終也。終始俱善,人道畢矣。故君子敬始而慎終,終始
如一,是君子之道,禮義之文也。夫厚其生而薄其死,是敬其有知,而
慢其無知也,是姦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。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穀,猶且
羞之,而況以事其所隆親乎!故死之為道也,一而不可得再復也,臣之
所以致重其君,子之所以致重其親,於是盡矣。故事生不忠厚,不敬文
,謂之野;送死不忠厚,不敬文,謂之瘠。君子賤野而羞瘠,故天子棺
椁十(七)重,諸侯五重,大夫三重,士再重。然後皆有衣衾多少厚薄
之數,皆有翣菨文章之等,以敬飾之,使生死終始若一,一足以為人願
,是先王之道,忠臣孝子之極也。天子之喪,動四海,屬諸侯;諸侯之
喪,動通國,屬大夫;大夫之喪,動一國,屬脩士;脩士之喪,動一鄉
,屬朋友;庶人之喪,合族黨,動州里;刑餘罪人之喪,不得合族黨,
獨屬妻子,棺椁三寸,衣衾三領,不得飾棺,不得晝行,以昬殣,凡緣
而往埋之,反無哭泣之節,無衰麻之服,無親疏月數之等,各反其平,
各復其始,已葬埋,若無喪者而止,夫是之謂至辱。禮者,謹於吉凶,
不相厭者也。紸纊聽息之時,則夫忠臣孝子亦知其閔已,然而殯斂之具
,未有求也;垂涕恐懼,然而幸生之心未已,持生之事未輟也。卒矣,
然後作具之。故雖備家,必踰日然後能殯,三日而成服。然後告遠者出
矣,備物者作矣。故殯久不過七十日,速不損五十日。是何也?曰:遠
者可以至矣,百求可以得矣,百事可以成矣;其忠至矣,其節大矣,其
文備矣。然後月朝卜日,月夕卜宅,然後葬也。當是時也,其義止,誰
得行之?其義行,誰得止之?故三月之葬,其以生設飾死者也,殆非直
留死者以安生也,是致隆思慕之義也。喪禮之凡,變而飾,動而遠,久
而平。故死之為道也,不飾則惡,惡則不哀;尒則翫,翫則厭,厭則忘
,忘則不敬。一朝而喪其嚴親,而所以送葬之者,不哀不敬,則嫌於禽
獸矣,君子恥之。故變而飾,所以滅惡也;動而遠,所以遂敬也;久而
平,所以優生也。禮者,斷長續短,損有餘,益不足,達愛敬之文,而
滋成行義之美者也。故文飾麤惡,聲樂哭泣,恬愉憂戚,是反也,然而
禮兼而用之,時舉而代御。故文飾聲樂恬愉,所以持平奉吉也;麤衰(
惡)哭泣憂戚,所以持險奉凶也。故其立文飾也,不至於窕冶;其立麤
衰(惡)也,不至於瘠弃;其立聲樂恬愉也,不至於流淫惰慢;其立哭
泣哀戚也,不至於隘懾傷生,是禮之中流也。故情貌之變,足以別吉凶
,明貴賤親疏之節,期止矣。外是,姦也;雖難,君子賤之。故量食而
食之,量要而帶之,相高以毀瘠,是姦人之道也,非禮義之文也,非孝
子之情也,將以有為者也。故說豫、娩澤、憂戚、萃惡,是吉凶憂愉之
情發於顏色者也;歌謠、謸笑、哭泣、諦號,是吉凶憂愉之情發於聲音
者也;芻豢、稻梁、酒醴,餰鬻、魚肉、菽藿、酒漿,是吉凶憂愉之情
發於食飲者也;卑絻、黼黻、文織,資麤、衰絰、菲繐、菅屨,是吉凶
憂愉之情發於衣服者也;疏房、檖、越席、牀笫、几筵,屬茨、倚廬、
席薪、枕塊,是吉凶憂愉之情發於居處者也。兩情者,人生固有端焉。
若夫斷之繼之,博之淺之,益之損之,類之盡之,盛之美之,使本末終
始,莫不順比,足以為萬世則,則是禮也。非順孰脩為之君子,莫之能
知也。故曰:性者,本始材朴也;偽者,文理隆盛也。無性則偽之無所
加,無偽則性不能自美。性偽合,然後成聖人之名一,天下之功於是就
也。故曰:天地合而萬物生,陰陽接而變化起,性偽合而天下治。天能
生物,不能辨物也;地能載人,不能治人也;宇中萬物生人之屬,待聖
人然後分也。詩曰:「懷柔百神,及河喬嶽。」此之謂也。喪禮者,以
生者飾死者也,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。故如(事)死如生,如(事)亡
如存,終始一也。始卒,沐浴、鬠體、飯唅,象生執也。不沐則濡櫛三
律而止,不浴則濡巾三式而止。充耳而設瑱,飯以生稻,唅以槁骨,反
生術矣。設褻衣,襲三稱,縉紳而無鉤帶矣。設掩面儇目,鬠而不冠笄
矣。書其名,置於其重,則名不見而柩獨明矣。薦器,則冠有鍪而毋縰
,罋廡虛而不實,有簟席而無牀笫,木器不成斲,陶器不成物,薄器不
成內,笙竽具而不和,琴瑟張而不均,輿藏而馬反,告不用也。具生器
以適墓,象徙道也。略而不盡,而不功,趨輿而藏之,金革轡靷而不入
,明不用也。象徙道,又明不用也,是皆所以重哀也。故生器文而不功
,明器而不用。凡禮,事生,飾歡也;送死,飾哀也;祭祀,飾敬也;
師旅,飾威也。是百王之所同,古今之所一也,未有知其所由來者也。
故壙壟,其象室屋也;棺椁,其象版蓋斯象拂也;無帾絲歶縷翣,其以
象菲帷幬尉也。抗折,其以象槾茨番閼也。故喪禮者,無它焉,明死生
之義,送以哀敬,而終周藏也。故葬埋,敬藏其形也;祭祀,敬事其神
也;其銘誄繫世,敬傳其名也。事生,飾始也;送死,飾終也;終始具
,而孝子之事畢,聖人之道備矣。刻死而附生謂之墨,刻生而附死謂之
惑,殺生而送死謂之賊。大象其生以送其死,使死生終始莫不稱宜而好
善,是禮義之法式也,儒者是矣。三年之喪,何也?曰:稱情而立文,
因以飾群,別親疎貴賤之節,而不可益損也。故曰:無適不易之術也。
創巨者其日久,痛甚者其愈遲,三年之喪,稱情而立文,所以為至痛極
也。齊衰、苴杖、居廬、食粥、席薪、枕塊,所以為至痛飾也。三年之
喪,二十五月而畢,哀痛未盡,思慕未忘,然而禮以是斷之者,豈不以
送死有已,復生有節也哉!凡生天地之閒者,有血氣之屬必有知,有知
之屬莫不愛其類。今夫大鳥獸則失亡其群匹,越月踰時,則必反鉛;過
故鄉,則必徘徊焉,鳴號焉,躑躅焉,踟躕焉,然後能去之也。小者是
燕爵,猶有啁噍之頃焉,然後能去之。故有血氣之屬,莫知於人,故人
之於其親也,至死無窮。將由夫愚陋淫邪之人與,則彼朝死而夕忘之。
然而縱之,則是曾鳥獸之不若也,彼安能相與群居而無亂乎!將由夫脩
飾之君子與,則三年之喪,二十五月而畢,若駟之過隙,然而遂之,則
是無窮也。故先王聖人,安為之立中制節,一使足以成文理,則舍之矣
。然則何以分之?曰:至親以期斷。是何也?曰:天地則已易矣,四時
則已徧矣,其在宇中者莫不更始矣,故先王案以此象之也。然則三年何
也?曰:加隆焉,案使倍之,故再期也。由九月以下何也?曰:案使不
及也。故三年以為隆,緦小功以為殺,期九月以為閒。上取象於天,下
取象於地,中取則於人,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盡矣。故三年之喪,人道
之至文者也,夫是之謂至隆。是百王之所同也,古今之所一也。君之喪
,所以取三年,何也?曰:君者,治辨之主也,文理之原也,情貌之盡
也,相率而致隆之,不亦可乎!詩曰:「愷悌君子,民之父母。」彼君
子者,固有為民父母之說焉。父能生之,不能養之;母能食之,不能教
誨之;君者,已能食之矣,又善教誨之者也。三年畢矣哉!乳母,飲食
之者也,而三月;慈母,衣被之者也,而九月;君曲,備之者也,三年
畢乎哉!得之則治,失之則亂,文之至也。得之則安,失之則危,情之
至也。兩至者俱積焉,以三年事之,猶未足也,直無由進之耳。故社,
祭社也;稷,祭稷也;郊者,并百王於上天而祭祀之也。三月之殯,何
也?曰:大之也,重之也。所致隆也,所致親也,將舉措之,遷徙之,
離宮室而歸丘陵也,先王恐其不文也,是以繇其期,足之日也。故天子
七月,諸侯五月,大夫三月,皆使其須足以容事,事足以容成,成足以
容文,文足以容備,曲容備物之謂道矣。祭者、志意思慕之情也。愅詭
唈僾而不能無時至焉。故人之歡欣和合之時,則夫忠臣孝子亦愅詭而有
所至矣。彼其所至者,甚大動也。案屈然已,則其於志意之情者惆然不
嗛,其於禮節者闕然不具。故先王案為之立文,尊尊親親之義至矣。故
曰:祭者,志意思慕之情也。忠信愛敬之至矣,禮節文貌之盛矣,苟非
聖人,莫之能知也。聖人明知之,士君子安行之,官人以為守,百姓以
成俗。其在君子以為人道也,其在百姓以為鬼事也。故鐘鼓管磬,琴瑟
竽笙,韶夏護武,汋桓箾簡象,是君子之所以為愅詭其所喜樂之文也。
齊衰、苴杖、居廬、食粥、席薪、枕塊,是君子之所以為愅詭其所哀痛
之文也。師旅有制,刑法有等,莫不稱罪,是君子之所以為愅詭其所敦
惡之文也。卜筮視日、齋戒、脩涂、几筵、饋薦、告祝,如或饗之。物
取而皆祭之,如或嘗之。毋利舉爵,主人有尊,如或觴之。賓出,主人
拜送,反易服,即位而哭,如或去之。哀夫!敬夫!事死如事生,事亡
如事存,狀乎無形,影然而成文。



樂論篇第二十
夫樂者,樂也,人情之所必不免也。故人不能無樂,樂則必發於聲音,
形於動靜。而人之道,聲音動靜,性術之變,盡是矣。故人不能不樂,
樂則不能無形,形而不為道,則不能無亂。先王惡其亂也,故制雅頌之
聲以道之,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,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,使其曲直繁省
,廉肉節奏,足以感動人之善心,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。是先王立
樂之方也,而墨子非之奈何!故樂在宗廟之中,君臣上下同聽之,則莫
不和敬;閨門之內,父子兄弟同聽之,則莫不和親;鄉里族長之中,長
少同聽之,則莫不和順。故樂者,審一以定和者也,比物以飾節者也,
合奏以成文者也;足以率一道,足以治萬變。是先王立樂之術也,而墨
子非之奈何!故聽其雅頌之聲,而志意得廣焉;執其干戚,習其俯仰屈
伸,而容貌得莊焉;行其綴兆,要其節奏,而行列得正焉,進退得齊焉
。故樂者,出所以征誅也,入所以揖讓也;征誅揖讓,其義一也。出所
以征誅,則莫不聽從;入所以揖讓,則莫不從服。故樂者,天下之大齊
也,中和之紀也,人情之所必不免也。是先王立樂之術也,而墨子非之
奈何!且樂者,先王之所以飾喜也;軍旅鈇鉞者,先王之所以飾怒也。
先王喜怒皆得其齊焉。是故喜而天下和之,怒而曓亂畏之。先王之道,
禮樂正其盛者也。而墨子非之。故曰:墨子之於道也,猶瞽之於白黑也
,猶聾之於清濁也,猶欲之楚而北求之也。夫聲樂之入人也深,其化人
也速,故先王謹為之文。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,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。
民和齊則兵勁城固,敵國不敢嬰也。如是,則百姓莫不安其處,樂其鄉
,以至足其上矣。然後名聲於是白,光輝於是大,四海之民莫不願得以
為師,是王者之始也。樂姚冶以險,則民流僈鄙賤矣;流僈則亂,鄙賤
則爭;亂爭則兵弱城犯,敵國危之如是,則百姓不安其處,不樂其鄉,
不足其上矣。故禮樂廢而邪音起者,危削侮辱之本也。故先王貴禮樂而
賤邪音。其在序官也,曰:「脩憲命,審誅賞(詩商),禁淫聲,以時
順脩,使夷俗邪音不敢亂雅,太師之事也。」墨子曰:「樂者,聖王之
所非也,而儒者為之過也。」君子以為不然。樂者,聖人之所樂也,而
可以善民心,其感人深,其移風易俗。故先王導之以禮樂,而民和睦。
夫民有好惡之情,而無喜怒之應則亂;先王惡其亂也,故脩其行,正其
樂,而天下順焉。故齊衰之服,哭泣之聲,使人之心悲。帶甲嬰,歌於
行伍,使人之心傷;姚冶之容,鄭衛之音,使人之心淫;紳端章甫,舞
韶歌武,使人之心莊。故君子耳不聽淫聲,目不視女色,口不出惡言,
此三者,君子慎之。凡姦聲,感人而逆氣應之,逆氣成象而亂生焉;正
聲,感人而順氣應之,順氣成象而治生焉。唱和有應,善惡相象,故君
子慎其所去就也。君子以鐘鼓道志,以琴瑟樂心;動以干戚,飾以羽旄
,從以磬管。故其清明象天,其廣大象地,其俯仰周旋有似於四時。故
樂行而志清,禮脩而行成,耳目聰明,血氣和平,移風易俗,天下皆寧
,美善相樂。故曰:樂者,樂也。君子樂得其道,小人樂得其欲;以道
制欲,則樂而不亂;以欲忘道,則惑而不樂。故樂者,所以道樂也,金
石絲竹,所以道德也;樂行而民鄉方矣。故樂者,治人之盛者也,而墨
子非之。且樂也者,和之不可變者也;禮也者,理之不可易者也。樂合
同,禮別異,禮樂之統,管乎人心矣。窮本極變,樂之情也;著誠去偽
,禮之經也。墨子非之,幾遇刑也。明王已沒,莫之正也。愚者學之,
危其身也。君子明樂,乃其德也。亂世惡善,不此聽也。於乎哀哉!不
得成也。弟子勉學,無所營也。聲樂之象,鼓大麗,鐘統實,磬廉制,
竽笙簫和,筦籥發猛,塤篪翁博,瑟易良,琴婦好,歌清盡,舞意天道
兼。鼓其樂之君邪。故鼓似天,鐘似地,磬似水,竽笙簫和筦籥,似星
辰日月,鞉柷、拊鞷、椌楬似萬物。曷以知舞之意?曰:目不自見,耳
不自聞也,然而治俯仰、詘信、進退、遲速,莫不廉制,盡筋骨之力,
以要鐘鼓俯會之節,而靡有悖逆者,眾積意乎!吾觀於鄉,而知王道之
易易也。主人親速賓及介,而眾賓皆從之。至于門外,主人拜賓及介,
而眾賓皆入,貴賤之義別矣。三揖,至于階,三讓,以賓升。拜至獻酬
辭讓之節繁,及介省矣。至于眾賓,升受,坐祭,立飲,不酢而降,隆
殺之義辨矣。工入升歌,三終,主人獻之;笙入三終,主人獻之;閒歌
三終,合樂三終,工告樂備,遂出。二人揚觶,乃立司正,焉知其能和
樂而不流也。賓酬主人,主人酬介,介酬眾賓,少長以齒,終於沃洗者
,焉知其能弟長而無遺也。降,說屨升坐,脩爵無數。飲酒之節,朝不
廢朝,莫不廢夕。賓出,主人拜送,節文終遂,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亂也
。貴賤明,隆殺辨,和樂而不流,弟長而無遺,安燕而不亂,此五行者
,是足以正身安國矣。彼國安而天下安。故曰:吾觀於鄉,而知王道之
易易也。亂世之徵,其服組,其容婦。其俗淫,其志利,其行雜,其聲
樂險,其文章匿而采,其養生無度,其送死瘠墨,賤禮義而貴勇力,貧
則為盜,富則為賊。治世反是也。



解蔽篇第二十一
凡人之患,蔽於一曲,而闇於大理。治則復經,兩疑則惑矣。天下無二
道,聖人無兩心。今諸侯異政,百家異說,則必或是或非,或治或亂。
亂國之君,亂家之人,此其誠心,莫不求正而以自為也。妬繆於道,而
人誘其所迨也。私其所積,唯恐聞其惡也。倚其所私,以觀異術,唯恐
聞其美也。是以與治雖走,而是己不輟也。豈不蔽於一曲,而失正求也
哉!心不使焉,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,雷鼓在側而耳不聞,況於使者乎
?德道之人,亂國之君非之上,亂家之人非之下,豈不哀哉!故為蔽,
欲為蔽,惡為蔽,始為蔽,終為蔽,遠為蔽,近為蔽,博為蔽,淺為蔽
,古為蔽,今為蔽。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,此心術之公患也。昔人君
之蔽者,夏桀殷紂是也。桀蔽於末喜斯觀,而不知關龍逢,以惑其心,
而亂其行。紂蔽於妲己、飛廉,而不知微子啟,以惑其心,而亂其行。
故群臣去忠而事私,百姓怨非而不用,賢良退處而隱逃,此其所以喪九
牧之地,而虛宗廟之國也。桀死於亭(鬲)山,紂縣於赤旆。身不先知
,人又莫之諫,此蔽塞之禍也。成湯監於夏桀,故主其心而慎治之,是
以能長用伊尹,而身不失道,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也。文王監於殷
紂,故主其心而慎治之,是以能長用呂望,而身不失道,此其所以代殷
王而受九牧也。遠方莫不致其珍;故目視備色,耳聽備聲,口食備味,
形居備宮,名受備號,生則天下歌,死則四海哭。夫是之謂至盛。詩曰
:「鳳凰秋秋,其翼若干,其聲若簫。有鳳有凰,樂帝之心。」此不蔽
之福也。昔人臣之蔽者,唐鞅奚齊是也。唐鞅蔽於欲權而逐載子,奚齊
蔽於欲國而罪申生;唐鞅戮於宋,奚齊戮於晉。逐賢相而罪孝兄,身為
刑戮,然而不知,此蔽塞之禍也。故以貪鄙、背叛、爭權而不危辱滅亡
者,自古及今,未嘗有之也。鮑叔、甯戚、隰朋,仁知且不蔽,故能持
管仲,而名利福祿與管仲齊。召公、呂望,仁知且不蔽,故能持周公而
名利福祿與周公齊。傳曰:「知賢之謂明,輔賢之謂能,勉之彊之,其
福必長。」此之謂也。此不蔽之福也。昔賓孟之蔽者,亂家是也。墨子
蔽於用而不知文,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,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,申子蔽
於埶而不知知,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,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。故由用謂
之道,盡利矣。由俗(欲)謂之,道盡嗛矣;由法謂之,道盡數矣;由
埶謂之,道盡便矣;由辭謂之,道盡論矣;由天謂之,道盡因矣。此數
具者,皆道之一隅也。夫道者,體常而盡變,一隅不足以舉之。曲知之
人,觀於道之一隅,而未之能識也。故以為足而飾之,內以自亂,外以
惑人,上以蔽下,下以蔽上,此蔽塞之禍也。孔子仁知且不蔽,故學亂
術足以為先王者也。一家得周道,舉而用之,不蔽於成積也。故德與周
公齊,名與三王竝,此不蔽之福也。聖人知心術之患,見蔽塞之禍,故
無欲無惡,無始無終,無近無遠,無博無淺,無古無今,兼陳萬物而中
縣衡焉。是故眾異不得相蔽以亂其倫也。何謂衡?曰:道。故心不可以
不知道,心不知道,則不可道,而可非道。人孰欲得恣,而守其所不可
,以禁其所可?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,則必合於不道人,而不{知}合
於道人。以其不可道之心與不道人論道人,亂之本也。夫何以知?曰:
心知道,然後可道,可道然後守道以禁非道。以其可道之心取人,則合
於道人,而不合於不道之人矣。以其可道之心與道人論非道,治之要也
,何患不知。故治之要在於知道。人何以知道?曰:心。心何以知?曰
:虛壹而靜。心未嘗不臧也,然而有所謂虛;心未嘗不滿(兩)也,然
而有所謂一;心未嘗不動也,然而有所謂靜。人生而有知,知而有志;
志也者,臧也;然而有所謂虛,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。心生而有
知,知而有異。異也者,同時兼知之;同時兼知之,兩也。然而有所謂
一,不以夫一害此一,謂之壹。心臥則夢,偷則自行,使之則謀;故心
未嘗不動也,然而有所謂靜,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。未得道而求道者,
謂之虛壹而靜。作之,則將須道者之虛則人,將事道者之壹則盡,盡將
思道者靜則察。知道察,知道行,體道者也。虛壹而靜,謂之大清明。
萬物莫形而不見,莫見而不論,莫論而失位。坐於室而見四海,處於今
而論久遠。疏觀萬物而知其情,參稽治亂而通其度,經緯天地而材官萬
物,制割大理而宇宙裡矣。恢恢廣廣,孰知其極?睪睪廣廣,孰知其德
?涫涫紛紛,孰知其形?明參日月,大滿八極,夫是之謂大人。夫惡有
蔽矣哉!心者,形之君也,而神明之主也,出令而無所受令。自禁也,
自使也,自奪也,自取也,自行也,自止也。故口可劫而使墨云,形可
劫而使詘申,心不可劫而使易意,是之則受,非之則辭。故曰,心容,
其擇也無禁,必自現,其物也雜博,其情之至也不貳。詩云:「采采卷
耳,不盈頃筐。嗟我懷人,寘彼周行。」頃筐易滿也,卷耳易得也,然
而不可以貳周行。故曰,心枝則無知,傾則不精,貳則疑惑。以贊稽之
,萬物可兼知也。身盡其故則美。類不可兩也,故知者擇一而壹焉。農
精於田,而不可以為田師;賈精於市,而不可以為賈(市)師;工精於
器,而不可以為器師。有人也,不能此三技,而可使治三官。曰:精於
道者也,精於物者也。精於物者以物物,精於道者兼物物。故君子壹於
道,而以贊稽物。壹於道則正,以贊稽物則察;以正志行察論,則萬物
官矣。昔者舜之治天下也,不以事詔而萬物成。處一危之,其榮滿側;
養一之微,榮矣而未知。故道經曰:「人心之危,道心之微。」危微之
幾,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。故人心譬如槃水,正錯而勿動,則湛濁在下
,而清明在上,則足以見鬒眉而察理矣。微風過之,湛濁動乎下,清明
亂於上,則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。心亦如是矣。故導之以理,養之以清
,物莫之傾,則足以定是非決嫌疑矣。小物引之,則其正外易,其心內
傾,則不足以決庶(麤)理矣。故好書者眾矣,而倉頡獨傳者,壹也;
好稼者眾矣,而后稷獨傳者,壹也。好樂者眾矣,而夔獨傳者,壹也;
好義者眾矣,而舜獨傳者,壹也。倕作弓,浮游作矢,而羿精於射;奚
仲作車,乘杜作乘馬,而造父精於御:自古及今,未嘗有兩而能精者也
。曾子曰:「是其庭可以搏鼠,惡能與我歌矣!」空石之中有人焉,其
名曰觙。其為人也,善射以好思。耳目之欲接,則敗其思;蚊蝱之聲聞
,則挫其精。是以闢耳目之欲,而遠蚊蝱之聲,閑居靜思則通。思仁若
是,可謂微乎!孟子惡敗而出妻,可謂能自彊矣;有子惡臥而焠掌,可
謂能自忍矣,未及好也。闢耳目之欲,可謂能自彊矣,未及思也;蚊虻
之聲聞則挫其精,可謂危矣,未可謂微也。夫微者,至人也。至人也,
何彊、何忍、何危!故濁明外景,清明內景,聖人縱其欲,兼其情,而
制焉者理矣;夫何彊、何忍、何危!故仁者之行道也,無為也;聖人之
行道也,無彊也。仁者之思也恭,聖人之思也樂。此治心之道也。凡觀
物有疑,中心不定,則外物不清。吾慮不清,則未可定然否也。冥冥而
行者,見寢石以為伏虎也,見植林以為後人也:冥冥蔽其明也。醉者越
百步之溝,以為蹞步之澮也;俯而出城門,以為小之閨也:酒亂其神也
。厭目而視者,視一以為兩;掩耳而聽者,聽漠漠而以為哅洶,埶亂其
官也。故從山上望牛者若羊,而求羊者不下牽也,遠蔽其大也。從山下
望木者,十仞之木若箸,而求箸者不上折也:高蔽其長也。水動而景搖
,人不以定美惡,水埶玄也。瞽者仰視而不見星,人不以定有無,用精
惑也。有人焉,以此時定物,則世之愚者也。彼愚者之定物,以疑決疑
,決必不當。夫苟不當,安能無過乎?夏首之南有人焉,曰涓蜀梁。其
為人也,愚而善畏。明月而宵行,俯見其影,以為伏鬼也;卬視其髮,
以為立魅也。背而走,比至其家,失氣而死。豈不哀哉!凡人之有鬼也
,必以其感忽之間,疑玄之時定之。此人之所以無有而有無之時也,而
己以正事,故傷於溼而擊鼓鼓痺(故傷於溼而痺,痺而擊鼓烹豚),則
必有敝鼓喪豚之費矣,而未有俞疾之福也。故雖不在夏首之南,則無以
異矣。凡以知,人之性也;可以知,物之理也。以可以知人之性,求可
以知物之理,而無所疑止之,則沒世窮年不能徧也。其所以貫理焉,雖
億萬,已不足浹萬物之變,與愚者若一。學,老身長子,而與愚者若一
,猶不知錯,夫是之謂妄人。故學也者,固學止之也。惡乎止之?曰,
止諸至足。曷謂至足?曰,聖(王)也。聖也者,盡倫者也;王也者,
盡制者也;兩盡者,足以為天下極矣。故學者以聖王為師,案以聖王之
制為法,法其法,以求其統類,以務象效其人。嚮是而務,士也;類是
而幾,君子也;知之,聖人也。故有知非以慮是,則謂之懼;有勇非以
持是,則謂之賊;察孰非以分是,則謂之篡;多能非以脩蕩是,則謂之
知;辯利非以言是,則謂之詍。傳曰:「天下有二,非察是,是察非。
」謂合王制不合王制也。天下有不以是為隆正也,然而猶有能分是非、
治曲直者邪?若夫非分是非,非治曲直,非辨治亂,非治人道,雖能之
無益於人,不能無損於人。案直將治怪說,玩奇辭,以相撓滑也;案彊
鉗而利口,厚顏而忍詬,無正而恣雎,妄辨而幾利;不好辭讓,不敬禮
節,而好相推擠,此亂世姦人之說也,則天下之治說者,方多然矣。傳
曰:「析辭而為察,言物而為辨,君子賤之。博聞彊志,不合王制,君
子賤之。」此之謂也。為之無益於成也,求之無益於得也,憂戚之無益
於幾也,則廣焉能弃之矣,不以自妨也,不少頃干之胸中。不慕往,不
閔來,無邑憐之心,當時則動,物至而應,事起而辨,治亂可否,昭然
明矣。周而成,泄而敗,明君無之有也。宣而成,隱而敗,闇君無之有
也。故君人者,周則讒言至矣,直言反矣,小人邇而君子遠矣。詩云:
「墨以為明,狐狸而蒼。」此言上幽而下險也。君人者,宣則直言至矣
,而讒言反矣,君子邇而小人遠矣。詩云:「明明在下,赫赫在上。」
此言上明而下化也。



正名篇第二十二
後王之成名,刑名從商,爵名從周,文名從禮,散名之加於萬物者,則
從諸夏之成俗曲期,遠方異俗之鄉,則因之而為通。散名之在人者,生
之所以然者謂之性,性之和所生,精合感應,不事而自然,謂之性。性
之好惡,喜怒哀樂,謂之情。情然而心為之擇,謂之慮。心慮而能為之
動,謂之偽。慮積焉,能習焉,而後成,謂之偽;正利而為,謂之事;
正義而為,謂之行。所以知之在人者,謂之知;知有所合,謂之智。智
所以能之在人者,謂之能;能有所合,謂之能。性傷謂之病,節遇謂之
命,是散名之在人者也,是後王之成名也。故王者之制名,名定而實辨
,道行而志通,則慎率民而一焉。故析辭擅作名,以亂正名,使民疑惑
,人多辨訟,則謂之大姦。其罪猶為符節度量之罪也。故其民莫敢託為
奇辭以亂正名,故其民慤;慤則易使,易使則公。其民莫敢託為奇辭以
亂正名,故壹於道法,而謹於循令矣。如是則其迹長矣。迹長功成,治
之極也。是謹於守名約之功也。今聖王沒,名守慢,奇辭起,名實亂,
是非之形不明,則雖守法之吏,誦數之儒,亦皆亂也。若有王者起,必
將有循於舊名,有作於新名。然則所為有名,與所緣以同異,與制名之
樞要,不可不察也。異形離心交喻,異物名實玄紐,貴賤不明,同異不
別。如是,則志必有不喻之患,而事必有困廢之禍。故知者為之分別制
名以指實,上以明貴賤,下以辨同異。貴賤明,同異別,如是則志無不
喻之患,事無困廢之禍,此所為有名也。然則何緣而以同異?曰:緣天
官。凡同類同情者,其天官之意物也同。故比方之疑似而通,是所以共
其約名以相期也。形體色理,以目異;聲音清濁,調竽奇聲,以耳異;
甘苦鹹淡,辛酸奇味,以口異;香臭芬鬱,腥臊洒酸奇臭,以鼻異;疾
養凔熱,滑鈹輕重,以形體異;說故喜怒哀樂愛惡欲,以心異。心有徵
知,徵知,則緣耳而知聲可也,緣目而知形可也。然而徵知必將待天官
之當簿其類,然後可也。五官簿之而不知,心徵之而無說,則人莫不然
謂之不知。此所緣而以同異也。然後隨而命之,同則同之,異則異之。
單足以喻則單,單不足以喻則兼,單與兼無所相避則共,雖共不為害矣
。知異實者之異名也,故使異實者莫不異名也,不可亂也,猶使異實者
莫不同名也。故萬物雖眾,有時而欲徧舉之,故謂之物;物也者,大共
名也。推而共之,共則有共,至於無共然後止。有時而欲偏舉之,故謂
之鳥獸。鳥獸也者,大別名也。推而別之,別則有別,至於無別然後止
。名無固宜,約之以命,約定俗成謂之宜,異於約則謂之不宜。名無固
實,約之以命實,約定俗成,謂之實名。名有固善,徑易而不拂,謂之
善名。物有同狀而異所者,有異狀而同所者,可別也。狀同而為異所者
,雖可合,謂之二實。狀變而實無別而為異者,謂之化。有化而無別,
謂之一實。此事之所以稽實定數也。此制名之樞要也。後王之成名,不
可不察也。見侮不辱,聖人不愛己,殺盜非殺人也,此惑於用名以亂名
者也。驗之所以為有名,而觀其孰行,則能禁之矣。山淵平,情欲寡,
芻豢不加甘,大鍾不加樂,此惑於用實,以亂名者也。驗之所緣無以同
異,而觀其孰調,則能禁之矣。非而謁楹,有牛馬非馬也,此惑於用名
以亂實者也。驗之名約,以其所受悖其所辭,則能禁之矣。凡邪說辟言
之離正道而擅作者,無不類於三惑者矣。故明君知其分而不與辨也。夫
民易一以道,而不可與共故。故明君臨之以埶,道之以道,申之以命,
章之以論,禁之以刑。故民之化道也如神,辨埶惡用矣哉!今聖王沒,
天下亂,姦言起,君子無埶以臨之,無刑以禁之,故辨說也。實不喻,
然後命,命不喻,然後期,期不喻,然後說,說不喻,然後辨。故期命
辨說也者,用之大文也,而王業之始也。名聞而實喻,名之用也。累而
成文,名之麗也。用麗俱得,謂之知名。名也者,所以期累實也。辭也
者,兼異實之名以論一意也。辨說也者,不異實名以喻動靜之道也。期
命也者,辨說之用也。辨說也者,心之象道也。心也者,道之工宰也。
道也者,治之經理也。心合於道,說合於心,辭合於說。正名而期,質
請而喻,辨異而不過,推類而不悖。聽則合文,辨則盡故。以正道而辨
姦,猶引繩以持曲直。是故邪說不能亂,百家無所竄。有兼聽之明,而
無矜奮之容;有兼覆之厚,而無伐德之色。說行則天下正,說不行則白
道而冥窮。是聖人之辨說也。詩曰:「顒顒卬卬,如珪如璋,令聞令望
,豈弟君子,四方為綱。」此之謂也。辭讓之節得矣,長少之理順矣。
忌諱不稱,祅辭不出。以仁心說,以學心聽,以公心辨。不動乎眾人之
非譽,不治觀者之耳目,不賂貴者之權埶,不利傳辟者之辭。故能處道
而不貳,吐而不奪,利而不流,貴公正而賤鄙爭,是士君子之辨說也。
詩曰:「長夜漫兮,永思騫兮,大古之不慢兮,禮義之不愆兮,何恤人
之言兮!」此之謂也。君子之言,涉然而精,俛然而類,差差然而齊。
彼正其名,當其辭,以務白其志義者也。彼名辭也者,志義之使也,足
以相通,則舍之矣。苟之,姦也。故名足以指實,辭足以見極,則舍之
矣。外是者,謂之訒,是君子之所弃,而愚者拾以為己寶。故愚者之言
,芴然而粗,嘖然而不類,誻誻然而沸,彼誘其名,眩其辭,而無深於
其志義者也。故窮藉而無極,甚勞而無功,貪而無名。故知者之言也,
慮之易知也,行之易安也,持之易立也,成則必得其所好,而不遇其所
惡焉。而愚者反是。詩曰:「為鬼為蜮,則不可得。有靦面目,視人罔
極。作此好歌,以極反側。」此之謂也。凡語治而待去欲者,無以道欲
而困於有欲者也。凡語治而待寡欲者,無以節欲而困於多欲者也。有欲
無欲,異類也,生死也,非治亂也。欲之多寡,異類也,情之數也,非
治亂也。欲不待可得,而求者從所可。欲不待可得,所受乎天也;求者
從所可,受乎心也。所受乎天之一欲,制於所受乎心之多,固難類所受
乎天也。人之所欲生甚矣,人之所惡死甚矣;然而人有從生成死者,非
不欲生而欲死也,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。故欲過之而動不及,心止之也
。心之所可中理,則欲雖多,奚傷於治?欲不及而動過之,心使之也。
心之所可失理,則欲雖寡,奚止於亂?故治亂在於心之所可,亡於情之
所欲。不求之其所在,而求之其所亡,雖曰我得之,失之矣。性者天之
就也,情者性之質也,欲者情之應也。以所欲為可得而求之,情之所必
不免也。以為可而道之,知所必出也。故雖為守門,欲不可去,性之具
也。雖為天子,欲不可盡。欲雖不可盡,可以近盡也。欲雖不可去,求
可節也。所欲雖不可盡,求者猶近盡;欲雖不可去,所求不得,慮者欲
節求也。道者,進則近盡,退則節求,天下莫之若也。凡人莫不從其所
可,而去其所不可。知道之莫之若也,而不從道者,無之有也。假之有
人而欲南無多,而惡北無寡,豈為夫南者之不可盡也,離南行而北走也
哉!今人所欲無多,所惡無寡,豈為夫所欲之不可盡也,離得欲之道,
而取所惡也哉!故可道而從之,奚以損之而亂?不可道而離之,奚以益
之而治?故知者論道而已矣,小家珍說之所願者皆衰矣。凡人之取也,
所欲未嘗粹而來也;其去也,所惡未嘗粹而往也。故人無動而不可以不
與權俱。衡不正,則重縣於仰,而人以為輕。輕縣於俛,而人以為重,
此人所以惑於輕重也。權不正,則禍託於欲,而人以為福。福託於惡,
而人以為禍,此亦人所以惑於禍福也。道者,古今之正權也。離道而內
自擇,則不知禍福之所託。易者,以一易一,人曰:無得亦無喪也,以
一易兩,人曰:無喪而有得也。以兩易一,人曰:無得而有喪也。計者
取所多,謀者從所可。以兩易一,人莫之為,明其數也。從道而出,猶
以一易兩也,奚喪!離道而內自擇,是猶以兩易一也,奚得!其累百年
之欲,易一時之嫌,然且為之,不明其數也。有嘗試深觀其隱而難其察
者,志輕理而不重物者,無之有也;外重物而不內憂者,無之有也;行
離理而不外危者,無之有也;外危而不內恐者,無之有也。心憂恐,則
口銜芻豢而不知其味,耳聽鐘鼓而不知其聲,目視黼黻而不知其狀,輕
煖平簟而體不知其安。故嚮萬物之美而不能嗛也。假而得問而嗛之,則
不能離也。故嚮萬物之美而盛憂,兼萬物之利而盛害,如此者,其求物
也?養生也?粥壽也?故欲養其欲而縱其情,欲養其性而危其形,欲養
其樂而攻其心,欲養其名而亂其行,如此者,雖封侯稱君,其與夫盜無
以異;乘軒戴絻,其與無足無以異。夫是之謂以己為物役矣。心平愉,
則色不及傭而可以養目,聲不及傭而可以養耳,蔬食菜羹而可以養口,
麤布之衣,麤紃之履,而可以養體。屋室蘆庾,葭稾蓐,尚机筵,而可
以養形。故無萬物之美而可以養樂,無埶列之位而可以養名。如是而加
天下焉,其為天下多,其和(私)樂少矣。夫是之謂重己役物。無稽之
言,不見之行,不聞之謀,君子慎之。



性惡篇第二十三
人之性惡,其善者偽也。今人之性,生而有好利焉,順是,故爭奪生而
辭讓亡焉;生而有疾惡焉,順是,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;生而有耳目之
欲,有好聲色焉,順是,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。然則從人之性,順
人之情,必出於爭奪,合於犯分亂理,而歸於曓。故必將有師法之化,
禮義之道,然後出於辭讓,合於文理,而歸於治。用此觀之,然則人之
性惡明矣,其善者偽也。故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,鈍金必將待礱
厲然後利。今人之性惡,必將待師法然後正,得禮義然後治,今人無師
法,則偏險而不正;無禮義,則悖亂而不治,古者聖王以人之性惡,以
為偏險而不正,悖亂而不治,是以為之起禮義,制法度,以矯飾人之情
性而正之,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,始皆出於治,合於道者也。今之
人化師法,積文學,道禮義者為君子;縱性情,安恣雎,而違禮義者為
小人。用此觀之,然則人之性惡明矣,其善者偽也。孟子曰:「人之學
者,其性善。」曰:是不然,是不及知人之性,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
者也。凡性者,天之就也,不可學,不可事。禮義者,聖人之所生也,
人之所學而能,所事而成者也。不可學,不可事,而在人者,謂之性;
可學而能,可事而成之在人者,謂之偽,是性偽之分也。今人之性,目
可以見,耳可以聽,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,可以聽之聰不離耳,目明而
耳聰,不可學明矣。 孟子曰:「今人之性善,將皆失喪其性故也。」
曰:若是則過矣。今人之性,生而離其朴,離其資,必失而喪之。用此
觀之,然則人之性惡明矣。所謂性善者,不離其朴而美之,不離其資而
利之也。使夫資朴之於美,心意之於善,若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,可以
聽之聰不離耳,故曰目明而耳聰也。今人之性,飢而欲飽,寒而欲煖,
勞而欲休,此人之情性也。今人飢見長而不敢先食者,將有所讓也;勞
而不敢求息者,將有所代也。夫子之讓乎父,弟之讓乎兄,子之代乎父
,弟之代乎兄,此二行者,皆反於性而悖於情也。然而孝子之道,禮義
之文理也。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,辭讓則悖於情性矣。用此觀之,然則
人之性惡明矣,其善者偽也。問者曰:「人之性惡,則禮義惡生?」應
之曰:凡禮義者,是生於聖人之偽,非故生於人之性也。故陶人埏埴而
為器,然則器生於陶人之偽,非故生於人之性也。故工人斲木而成器,
然則器生於工人之偽,非故生於人之性也。聖人積思慮,習偽故,以生
禮義而起法度,然則禮義法度者,是生於聖人之偽,非故生於人之性也
。若夫目好色,耳好聲,口好味,心好利,骨體膚理好愉佚,是皆生於
人之情性者也,感而自然,不待事而後生之者也。夫感而不能然,必且
待事而後然者,謂之生於偽,是性偽之所生,其不同之徵也。故聖人化
性而起偽,偽起而生禮義,禮義生而制法度。然則禮義法度者,是聖人
之所生也。故聖人之所以同於眾,其不異於眾者,性也;所以異而過眾
者,偽也。夫好利而欲得者,此人之情性也。假之人有弟兄資財而分者
,且順情性,好利而欲得,若是,則兄弟相拂奪矣。且化禮義之文理,
若是,則讓乎國人矣。故順情性則弟兄爭矣,化禮義則讓乎國人矣。凡
人之欲為善者,為性惡也。夫薄願厚,惡願美,狹願廣,貧願富,賤願
貴,苟無之中者,必求於外。故富而不願財,貴而不願埶,苟有之中者
,必不及於外。用此觀之,人之欲為善者,為性惡也。今人之性,固無
禮義,故彊學而求有之也;性不知禮義,故思慮而求知之也。然則生而
已,則人無禮義,不知禮義。人無禮義則亂,不知禮義則悖。然則生而
已,則悖亂在己。用此觀之,人之性惡明矣,其善者偽也。孟子曰:「
人之性善。」曰:是不然。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,正理平治也;所謂
惡者,偏險悖亂也,是善惡之分也矣。今誠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,則
有惡用聖王,惡用禮義哉?雖有聖王禮義,將曷加於正理平治也哉?今
不然,人之性惡,故古者聖人以人之性惡,以為偏險而不正,悖亂而不
治,故為之立君上之埶以臨之,明禮義以化之,起法正以治之,重刑罰
以禁之,使天下皆出於治,合於善也。是聖王之治,而禮義之化也。今
當試去君上之埶,無禮義之化,去法正之治,無刑罰之禁,倚而觀天下
民人之相與也。若是,則夫彊者害弱而奪之,眾者曓寡而譁之,天下之
悖亂而相亡,不待頃矣。用此觀之,然則人之性惡明矣,其善者偽也。
故善言古者,必有節於今;善言天者,必有徵於人。凡論者貴其有辨合
,有符驗。故坐而言之,起而可設,張而可施行。今孟子曰:「人之性
善。」無辨合符驗,坐而言之,起而不可設,張而不可施行,豈不過甚
矣哉!故性善則去聖王,息禮義矣。性惡則與聖王,貴禮義矣。故檃栝
之生,為枸木也;繩墨之起,為不直也;立君上,明禮義,為性惡也。
用此觀之,然則人之性惡明矣,其善者偽也。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,其
性直也。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者,以其性不直也。今人之性惡,
必將待聖王之治,禮義之化,然後始出於治,合於善也。用此觀之,然
則人之性惡明矣,其善者偽也。問者曰:「禮義積偽者,是人之性,故
聖人能生之也。」應之曰:是不然。夫陶人埏埴而生瓦,然則瓦埴豈陶
人之性也哉?工人斲木而生器,然則器木豈工人之性也哉?夫聖人之於
禮義也,辟則陶埏而生之也。然則禮義積偽者,豈人之本性也哉!凡人
之性者,堯舜之與桀跖,其性一也;君子之與小人,其性一也。今將以
禮義積偽為人之性邪?然則有曷貴堯禹,曷貴君子矣哉。凡所貴堯禹君
子者,能化性,能起偽,偽起而生禮義。然則聖人之於禮義積偽也,亦
猶陶埏而生之也。用此觀之,然則禮義積偽者,豈人之性也哉!所賤於
桀跖小人者,從其性,順其情,安恣雎,以出乎貪利爭奪。故人之性惡
明矣,其善者偽也。天非私曾騫孝已而外眾人也,然而曾騫孝已獨厚於
孝之實,而全於孝之名者,何也?以綦於禮義故也。天非私齊魯之民而
外秦人也,然而於父子之義,夫婦之別,不如齊魯之孝具敬文者,何也
?以秦人之從情性,安恣雎,慢於禮義故也,豈其性異矣哉!塗之人可
以為禹,曷謂也?曰:凡禹之所以為禹者,以其為仁義法正也。然則仁
義法正,有可知可能之理。然而塗之人也,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,
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,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。今以仁義法正為固無
可知可能之理邪?然則唯禹不知仁義法正,不能仁義法正也。將使塗之
人固無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,而固無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邪?然則塗之
人也,且內不可以知父子之義,外不可以知君臣之正。不然,今塗之人
者,皆內可以知父子之義,外可以知君臣之正,然則其可以知之質,可
以能之具,其在塗之人明矣。今使塗之人者,以其可以知之質,可以能
之具,本夫仁義之可知之理,可能之具,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。今使塗
之人伏術為學,專心一志,思索孰察,加日縣久,積善而不息,則通於
神明,參於天地矣。故聖人者,人之所積而致矣。曰:「聖可積而致,
然而皆不可積,何也?」曰:可以而不可使也。故小人可以為君子,而
不肯為君子;君子可以為小人,而不肯為小人。小人君子者,未嘗不可
以相為也,然而不相為者,可以而不可使也。故塗之人可以為禹,則然
;塗之人能為禹,未必然也。雖不能為禹,無害可以為禹。足可以徧行
天下,然而未嘗有能徧行天下者也。夫工匠農賈,未嘗不可以相為事也
,然而未嘗能相為事也。用此觀之,然則可以為,未必能也;雖不能,
無害可以為。然則能不能之與可不可,其不同遠矣,其不可以相為明矣
。堯問於舜曰:「人情何如?」舜對曰:「人情甚不美,又何問焉!妻
子具而孝衰於親,嗜欲得而信衰於友,爵祿盈而忠衰於君。人之情乎!
人之情乎!甚不美,又何問焉!唯賢者為不然。」有聖人之知者,有士
君子之知者,有小人之知者,有役夫之知者。多言則文而類,終日議其
所以,言之千舉萬變,其統類一也,是聖人之知也。少言則徑而省,論
而法,若佚之以繩,是士君子之知也。其言也諂,其行也悖,其舉事多
悔,是小人之知也。齊給便敏而無類,雜能旁魄而無用,析速粹孰而不
急,不恤是非,不論曲直,以期勝人為意,是役夫之知也。有上勇者,
有中勇者,有下勇者。天下有中,敢直其身;先王有道,敢行其意;上
不循於亂世之君,下不俗於亂世之民;仁之所在無貧窮,仁之所亡無富
貴;天下知之,則欲與天下同苦樂之;天下不知之,則傀然獨立天地之
閒而不畏,是上勇也。禮恭而意儉,大齊信焉,而輕貨財,賢者敢推而
尚之,不肖者敢援而廢之,是中勇也。輕身而重貨,恬禍而廣解苟免,
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,以期勝人為意,是下勇也。繁弱鉅黍,古之良弓
也,然而不得排檠則不能自正;桓公之蔥,大公之闕,文王之錄,莊君
之曶,闔閭之干將、莫邪、鉅闕、辟閭,此皆古之良劍也,然而不加砥
厲則不能利,不得人力則不能斷;驊騮、騹驥、纖離、綠耳,此皆古之
良馬也,然而前必有銜轡之制,後有鞭策之威,加之以造父之馭,然後
一日而致千里也。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,必將求賢師而事之,擇良
友而友之。得賢師而事之,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;得良友而友之,
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。身日進於仁義而不自知也者,靡使然也。今
與不善人處,則所聞者欺誣詐偽也,所見者汙漫淫邪貪利之行也,身且
加於刑戮而不自知者,靡使然也。傳曰:「不知其子,視其友;不知其
君,視其左右。」靡而已矣!靡而已矣!



君子篇第二十四
天子無妻,告人無匹也。四海之內無客禮,告無適也。足能行,待相者
然後進;口能言,待官人然後詔。不視而見,不聽而聰,不言而信,不
慮而知,不動而功,告至備也。天子也者,埶至重,形至佚,心至愈,
志無所詘,形無所勞,尊無上矣。詩曰:「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
之濱,莫非王臣。」此之謂也。聖王在上,分義行乎下,則士大夫無流
淫之行,百吏官人無怠慢之事,眾庶百姓無姦怪之俗,無盜賊之罪,莫
敢犯大上之禁,天下曉然皆知夫盜竊之人不可以為富也,皆知夫賊害之
人不可以為壽也,皆知夫犯上之禁不可以為安也。由其道則人得其所好
焉,不由其道則必遇其所惡焉。是故刑罰綦省而威行如流,世曉然皆知
夫為姦則雖隱竄逃亡之由不足以免也,故莫不服罪而請。書曰:「凡人
自得罪。」此之謂也。故刑當罪則威,不當罪則侮;爵當賢則貴,不當
賢則賤。古者刑不過罪,爵不踰德。故殺其父而臣其子,殺其兄而臣其
弟。刑罰不怒罪,爵賞不踰德,分然各以其誠通。是以為善者勸,為不
善者沮;刑罰綦省,而威行如流,政令致明,而化易如神。傳曰:「一
人有慶,兆民賴之。」此之謂也。亂世則不然。刑罰怒罪,爵賞踰德,
以族論罪,以世舉賢。故一人有罪,而三族皆夷,德雖如舜,不免刑均
,是以族論罪也。先祖當賢,後子孫必顯,行雖如桀紂,列從必尊,此
以世舉賢也。以族論罪,以世舉賢,雖欲無亂,得乎哉!詩曰:「百川
沸騰,山冢崒崩,高岸為谷,深谷為陵。哀今之人,胡憯莫懲!」此之
謂也。論法聖王,則知所貴矣;以義制事,則知所利矣。論知所貴,則
知所養矣;事知所利,則動知所出矣。二者是非之本,得失之原也。故
成王之於周公也,無所往而不聽,知所貴也。桓公之於管仲也,國事無
所往而不用,知所利也。吳有伍子胥而不能用,國至於亡,倍道失賢也
。故尊聖者王,貴賢者霸,敬賢者存,慢賢者亡,古今一也。故尚賢使
能,等貴賤,分親疏,序長幼,此先王之道也。故尚賢使能,則主尊下
安;貴賤有等,則令行而不流;親疏有分,則施行而不悖;長幼有序,
則事業捷成而有所休。故仁者,仁此者也;義者,分此者也;節者,死
生此者也;忠者,惇慎此者也。兼此而能之,備矣。備而不矜,一自善
也,謂之聖。不矜矣,夫故天下不與爭能,而致善用其功。有而不有也
,夫故為天下貴矣。詩曰:「淑人君子,其儀不忒;其儀不忒,正是四
國。」此之謂也。



成相篇第二十五
請成相,世之殃,愚闇愚闇墮賢良!人主無賢,如瞽無相,何倀倀!請
布基,慎聖人,愚而自專事不治。主忌苟勝,群臣莫諫,必逢災。論臣
過,反其施,尊主安國尚賢義。拒諫飾非,愚而上同,國必禍。曷謂罷
?國多私,比周還主黨與施。遠賢近讒,忠臣蔽塞主埶移。曷謂賢?明
君臣,上能尊主下愛民。主誠聽之,天下為一海內賓。主之孼,讒人達
,賢能遁逃國乃蹙。愚以重愚,闇以重闇,成為桀。世之災,妬賢能,
飛廉知政任惡來。卑其志意,大其園囿高其臺。武王怒,師牧野,紂卒
易鄉啟乃下。武王善之,封之於宋立其祖。世之衰,讒人歸,比干見刳
箕子累。武王誅之,呂尚招麾殷民懷。世之禍,惡賢士,子胥見殺百里
徙。穆公任之,強配五伯六卿施。世之愚,惡大儒,逆斥不通孔子拘。
展禽三絀,春申道綴,基畢輸。請牧基,賢者思,堯在萬世如見之。讒
人罔極,險陂傾側此之疑。基必施,辨賢罷,文武之道同伏戲,由之者
治,不由者亂,何疑為?凡成相,辨法方,至治之極復後王。復慎墨季
惠,百家之說誠不詳。治復一,脩之吉,君子執之心如結,眾人貳之,
讒夫弃之,形是詰。水至平,端不傾,心術如此象聖人。而有埶,直而
用抴必參天。世無王,窮賢良,曓人芻豢,仁人糟糠;禮樂息滅,聖人
隱伏,墨術行。治之經,禮與刑,君子以脩百姓寧。明德慎罰,國家既
治四海平。治之志,後埶富,君子誠之好以待。處之敦固,有深藏之能
遠思。思乃精,志之榮,好而壹之神以成。精神相反,一而不貳為聖人
。治之道,美不老,君子由之佼以好。下以教誨子弟,上以事祖考。成
相竭,辭不蹙,君子道之順以達。宗其賢良,辨其殃孼。請成相,道聖
王,堯舜尚賢身辭讓,許由善卷,重義輕利行顯明。堯讓賢,以為民,
氾利兼愛德施均。辨治上下,貴賤有等明君臣。堯授能,舜遇時,尚賢
推德天下治。雖有賢聖,適不遇世,孰知之?堯不德,舜不辭,妻以二
女任以事。大人哉舜,南面而立萬物備。舜授禹,以天下,尚得推賢不
失序。外不避仇,內不阿親賢者予。禹勞心力堯有德,干戈不用三苗服
。舉舜甽畝,任之天下身休息。得后稷,五穀殖,夔為樂正鳥獸服。契
為司徒,民知孝弟尊有德。禹有功,抑下鴻,辟除民害逐共工。北決九
河,通十二渚,疏三江。禹傅土,平天下,躳親為民行勞苦。得益皋陶
橫革直成為輔。契玄王,生昭明,居于砥石遷于商,十有四世,乃有天
乙是成湯。天乙湯,論舉當,身讓卞隨舉牟光。道古賢聖基必張。願陳
辭,世亂惡善不此治。隱諱疾賢,良由姦詐鮮無災。患難哉!阪為先,
聖知不用愚者謀。前車已覆,後未知更何覺時?不覺悟,不知苦,迷惑
失指易上下。中不上達,蒙揜耳目塞門戶。門戶塞,大迷惑,悖亂昬莫
不終極;是非反易,比周欺上惡正直。正直惡,心無度,邪枉辟回失道
途。己無郵人,我獨自美,豈獨無故?不知戒,後必有,恨後遂過不肯
悔。讒夫多進,反覆言語生詐態。人之態,不如備,爭寵嫉賢利惡忌;
妬功毀賢,下歛黨與上蔽匿。上壅蔽,失輔埶,任用讒夫不能制。孰公
長父之難,厲王流于彘。周幽厲,所以敗,不聽規諫忠是害。嗟我何人
,獨不遇時當亂世!欲衷對,言不從,恐為子胥身離凶;進諫不聽,剄
而獨鹿棄之江。觀往事,以自戒,治亂是非亦可識。託於成相以喻意。
請成相,言治方,君論有五約以明。君謹守之,下皆平正國乃昌。臣下
職,莫游食,務本節用財無極。事業聽上,莫得相使一民力。守其職,
足衣食,厚薄有等明爵服。利往卬上,莫得擅與孰私得。君法明,論有
常,表儀既設民知方。進退有律,莫得貴賤孰私王。君法儀,禁不為,
莫不說教名不移。脩之者榮,離之者辱孰它師。刑稱陳,守其銀,下不
得用輕私門。罪禍有律,莫得輕重威不分。請牧祺,明有基,主好論議
必善謀。五聽脩領,莫不理續主執持。聽之經,明其請,參伍明謹施賞
刑。顯者必得,隱者復顯民反誠。言有節,稽其實,信誕以分賞罰必。
下不欺上,皆以情言明若日。上通利,隱遠至,觀法不法見不視。耳目
既顯,吏敬法令莫敢恣。君教出,行有律,吏謹將之無鈹滑。下不私請
,各以宜,舍巧拙。臣謹脩,君制變,公察善思論不亂。以治天下,後
世法之成律貫。



賦篇第二十六
爰有大物,非絲非帛,文理成章。非日非月,為天下明。生者以壽,死
者以葬。城郭以固,三軍以強。粹而王,駁而伯,無一焉而亡。臣愚不
識,敢請之王。王曰:此夫文而不采者與!簡然易知,而致有理者與!
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!性不得則若禽獸,性得之則甚雅似者與!匹
夫隆之則為聖人,諸侯隆之則一四海者與!致明而約,甚順而體,請歸
之禮。禮。皇天隆物,以示施下民,或厚或薄,帝不齊均。桀紂以亂,
湯武以賢。涽涽淑淑,皇皇穆穆。周流四海,曾不崇日。君子以脩,跖
以穿室。大參乎天,精微而無形,行義以正,事業以成。可以禁曓足窮
,百姓待之而後寧泰。臣愚不識,願問其名。曰:此夫安寬平而危險隘
者邪?脩潔之為親,而雜汙之為狄者邪?甚深藏而外勝敵者邪?法禹舜
而能弇迹者邪?行為動靜待之而後適者邪?血氣之精也,志意之榮也,
百姓待之而後寧也,天下待之而後平也,明達純粹而無疵也,夫是之謂
君子之知。知。有物於此,居則周靜致下,動則綦高以鉅,圓者中規,
方者中矩,大參天地,德厚堯禹,精微乎毫毛,而大盈乎大。忽兮其極
之遠也,攭兮其相逐而反也,卬卬兮天下之咸蹇也。德厚而不捐,五采
備而成文,往來惛憊,通于大神,出入甚極,莫知其門。天下失之則滅
,得之則存。弟子不敏,此之願陳,君子設辭,請測意之。曰:此夫大
而不塞者與?充盈大宇而不窕,入郄穴而不偪者與?行遠疾速,而不可
託訊者與?往來惛憊,而不可為固塞者與?曓至殺傷,而不億忌者與?
功被天下,而不私置者與?託地而游宇,友風而子雨,冬日作寒,夏日
作暑,廣大精神,請歸之雲。雲。有物於此,兮其狀屢化如神,功被天
下,為萬世文。禮樂以成,貴賤以分,養老長幼,待之而後存。名號不
美,與曓為鄰。功立而身廢,事成而家敗。弃其耆老,收其後世。人屬
所利,飛鳥所害。臣愚而不識,請占之五泰。五泰占之曰:此夫身女好
,而頭馬首者與?屢化而不壽者與?善壯而拙老者與?有父母而無牝牡
者與?冬伏而夏游,食桑而吐絲,前亂而後治,夏生而惡暑,喜濕而惡
雨,蛹以為母,蛾以為父,三俯三起,事乃大已,夫是之謂蠶理。蠶。
有物於此,生於山阜,處於室堂。無知無巧,善治衣裳。不盜不竊,穿
窬而行。日夜合離,以成文章。以能合從,又善連衡。下覆百姓,上飾
帝王。功業甚博,不見賢良。時用則存,不用則亡。臣愚不識,敢請之
王。王曰:此夫始生鉅,其成功小者邪?長其尾而銳其剽者邪?頭銛達
而尾趙繚者邪?一往一來,結尾以為事。無羽無翼,反覆甚極。尾生而
事起,尾邅而事已。簪以為父,管以為母。既以縫表,又以連裏,夫是
之謂箴理。箴。天下不治,請陳佹詩。天地易位,四時易鄉。列星殞墜
,旦暮晦盲。幽晦登昭,日月下藏。公正無私,反見從橫。志愛公利,
重樓疏堂。無私罪人,憼革貳兵。道德純備,讒口將將。仁人絀約,敖
曓擅彊。天下幽險,恐失世英。螭龍為蝘蜓,鴟梟為鳳皇。比干見刳,
孔子拘匡。昭昭乎其知之明也,郁郁乎其遇時之不祥也,拂乎其欲禮義
之大行也,闇乎天下之晦盲也,皓天不復,憂無疆也。千歲必反,古之
常也。弟子勉學,天不忘也。聖人共手,時幾將矣。與愚以疑,願聞反
辭。其小歌曰:念彼遠方,何其塞矣,仁人絀約,曓人衍矣。忠臣危殆
,讒人服矣。琁玉瑤珠,不知佩也。雜布與錦,不知異也。閭娵子奢,
莫之媒也。嫫母力父,是之喜也。以盲為明,以聾為聰,以危為安,以
吉為凶。嗚呼!上天!曷維其同!



大略篇第二十七
大略。君人者,隆禮尊賢而王,重法愛民而霸,好利多詐而危。欲近四
旁,莫如中央,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,禮也。天子外屏,諸侯內屏,禮
也。外屏,不欲見外也;內屏,不欲見內也。諸侯召其臣,臣不俟駕,
顛倒衣裳而走,禮也。詩曰:「顛之倒之,自公召之。」天子召諸侯,
諸侯輦輿就馬,禮也。詩曰:「我出我輿,于彼牧矣。自天子所,謂我
來矣。」天子山冕,諸侯玄冠,大夫裨冕,士韋弁,禮也。天子御珽,
諸侯御荼,大夫服笏,禮也。天子彫弓,諸侯彤弓,大夫黑弓,禮也。
諸侯相見,卿為介,以其教士畢行,使仁居守。聘人以珪,問士以璧,
召人以瑗,絕人以玦,反絕以環。人主仁心設焉,知其役也,禮其盡也
,故王者先仁而後禮,天施然也。聘禮志曰:「幣厚則傷德,財侈則殄
禮。」禮云禮云,玉帛云乎哉!詩曰:「物其指矣,唯其偕矣。」不時
宜,不敬交,不驩欣,雖指,非禮也。水行者表深,使人無陷;治民者
表亂,使人無失。禮者,其表也。先王以禮義表天下之亂,今廢禮者,
是去表也,故民迷惑而陷禍患,此刑罰之所以繁也。舜曰:「維予從欲
而治。」故禮之生,為賢人以下至庶民也,非為成聖也,然而亦所以成
聖也。不學不成,堯學於君疇,舜學於務成昭,禹學於西王國。五十不
成喪,七十唯衰存。親迎之禮,父南向而立,子北面而跪,醮而命之:
「往迎爾相,成我宗事,隆率以敬先妣之嗣,若則有常。」子曰:「諾
!唯恐不能,敢忘命矣!」夫行也者,行禮之謂也。禮也者,貴者敬焉
,老者孝焉,長者弟焉,幼者慈焉,賤者惠焉。賜予其宮室,猶用慶賞
於國家也。忿怒其臣妾,猶用刑罰於萬民也。君子之於子,愛之而勿面
,使之而勿貌,道之以道而勿彊。禮以順人心為本,故亡於禮經而順人
心者,皆禮也。禮之大凡:事生,飾驩也;送死,飾哀也;軍旅,飾威
也。親親、故故、庸庸、勞勞,仁之殺也;貴貴、尊尊、賢賢、老老、
長長,義之倫也。行之得其節,禮之序也。仁,愛也,故親;義,理也
,故行;禮,節也,故成。仁有里,義有門。仁,非其里而虛(處)之
,非禮(仁)也;義,非其門而由之,非義也。推恩而不理,不成仁;
遂理而不敢,不成義;審節而不知,不成禮;和而不發,不成樂。故曰
:仁義禮樂,其致一也。君子處仁以義,然後仁也;行義以禮,然後義
也;制禮反本成末,然後禮也。三者皆通,然後道也。貨財曰賻,輿馬
曰賵,衣服曰襚,玩好曰贈,玉貝曰唅。賻賵所以佐生也,贈襚所以送
死也。送死不及柩尸,弔生不及悲哀,非禮也。故吉行五十,犇喪百里
,賵贈及事,禮之大也。禮者,政之輓也。為政不以禮,政不行矣。天
子即位,上卿進曰:「如之何憂之長也?能除患則為福,不能除患則為
賊。」授天子一策。中卿進曰:「配天而有下土者,先事慮事,先患慮
患。先事慮事謂之接,接則事優成。先患慮患謂之豫,豫則禍不生。事
至而後慮者謂之後,後則事不舉。患至而後慮者謂之困,困則禍不可禦
。」授天子二策。下卿進曰:「敬戒無怠,慶者在堂,弔者在閭。禍與
福鄰,莫知其門。豫哉!豫哉!萬民望之。」授天子三策。禹見耕者耦
立而式,過十室之邑必下。殺大蚤,朝大晚,非禮也。治民不以禮,動
斯陷矣。平衡曰拜,下衡曰稽首,至地曰稽顙。大夫之臣,拜不稽首,
非尊家臣也,所以辟君也。一命齒於鄉,再命齒於族,三命,族人雖七
十不敢先。上大夫,中大夫,下大夫。吉事尚尊,喪事尚親。君臣不得
不尊,父子不得不親,兄弟不得不順,夫婦不得不驩。少者以長,老者
以養,故天地生之,聖人成之。聘,問也;享,獻也;私覿,私見也。
言語之美,穆穆皇皇。朝廷之美,濟濟鎗鎗。為人臣下者,有諫而無訕
,有亡而無疾,有怨而無怒。君於大夫,三問其疾,三臨其喪;於士,
一問一臨。諸侯非問疾弔喪,不之臣之家。既葬,君若父之友食之,則
食矣,不辟梁肉,有酒醴則辭。寢不踰廟,設衣不踰祭服,禮也。易之
咸,見夫婦。夫婦之道,不可不正也,君臣父子之本也。咸,感也,以
高下下,以男下女,柔上而剛下。聘士之義,親迎之道,重始也。禮者
,人之所履也,失所履,必顛蹙陷溺。所失微而其為亂大者,禮也。禮
之於正國家也,如權衡之於輕重也,如繩墨之於曲直也。故人無禮不生
,事無禮不成,國家無禮不寧。和樂之聲,步中武象,趨中韶護。君子
聽律習容而後士。霜降逆女,冰泮殺,內十日一御。坐視膝,立視足,
應對言語視面。立視前六尺而大之,六六三十六,三丈六尺。文貌情用
,相為內外表裏。禮之中焉,能思索謂之能慮。禮者,本末相順,終始
相應。禮者,以財物為用,以貴賤為文,以多少為異。下臣事君以貨,
中臣事君以身,上臣事君以人。易曰:「復自道,何其咎?」春秋賢穆
公,以為能變也。士有妒友,則賢交不親;君有妒臣,則賢人不至。蔽
公者謂之昧,隱良者謂之妒,奉妒昧者謂之交譎。交譎之人,妒昧之臣
,國之薉孼也。口能言之,身能行之,國寶也。口不能言,身能行之,
國器也。口能言之,身不能行,國用也。口言善,身行惡,國妖也。治
國者敬其寶,愛其器,任其用,除其妖。不富無以養民情,不教無以理
民性。故家五畝宅,百畝田,務其業,而勿奪其時,所以富之也。立大
學,設庠序,脩六禮,明十教,所以道之也。詩曰:「飲之食之,教之
誨之。」王事具矣。武王始入殷,表商容之閭,釋箕子之囚,哭比干之
墓,天下鄉善矣。天下國有俊士,世有賢人。迷者不問路,溺者不問遂
,亡人好獨。詩曰:「我言維服,勿用為笑。先民有言,詢於芻蕘。」
言博問也。有法者以法行,無法者以類舉。以其本知其末,以其左知其
右,凡百事異理而相守也。慶賞刑罰,通類而後應;政教習俗,相順而
後行。八十者一子不事,九十者舉家不事,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事。
父母之喪,三年不事;齊衰大功,三月不事。從諸侯不(來),與新有
昏,朞不事。子謂子家駒續然大夫,不如晏子。晏子,功用之臣也,不
如子產。子產,惠人也,不如管仲。管仲之為人,力功不力義,力知不
力仁,野人也,不可為天子大夫。孟子三見宣王,不言事。門人曰:「
曷為三遇齊王而不言事?」孟子曰:「我先攻其邪心。」公行子之之燕
,遇曾元於塗,曰:「燕君何如?」曾元曰:「志卑。志卑者輕物,輕
物者不求助。苟不求助,何能舉?氐羌之虜也,不憂其係壘也,而憂其
不焚也。利夫秋豪(毫),害靡國家,然且為之,幾為知計哉!」今夫
亡箴者,終日求之而不得。其得之,非目益明也,眸而見之也。心之於
慮亦然。義與利者,人之所兩有也。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,然而能使
其欲利不克其好義也。雖桀紂亦不能去民之好義,然而能使其好義不勝
其欲利也。故義勝利者為治世,利克義者為亂世。上重義則義克利,上
重利則利克義。故天子不言多少,諸侯不言利害,大夫不言得喪,士不
通貨財。有國之君不息牛羊,錯質之臣不息雞豚,冢卿不脩幣,大夫不
為場園。從士以上皆羞利而不與民爭業,樂分施而恥積臧。然故民不困
財。貧窶者有所竄其手。文王誅四,武王誅二,周公卒業,至成康則案
無誅已。多積財而羞無有,重民任而誅不能,此邪行之所以起,刑罰之
所以多也。上好羞(義)則民闇飾矣,上好富則民死利矣,二者治亂之
衢也。民語曰:「欲富乎?忍恥矣!傾絕矣!絕故舊矣!與義分背矣!
」上好富則人民之行如此,安得不亂!湯旱而禱曰:「政不節與?使民
疾與?何以不雨至斯極也!宮室榮與?婦謁盛與?何以不雨至斯之極也
!苞苴行與?讒夫興與?何以不雨至斯極也!」天之生民,非為君也;
天之立君,以為民也。故古者,列地建國,非以貴諸侯而已;列官職,
差爵祿,非以尊大夫而已。主道知人,臣道知事。故舜之治天下,不以
事詔而萬物成。農精於田,而不可以為田師,工賈亦然。以賢易不肖,
不待卜而後知吉。以治伐亂,不待戰而後知克。齊人欲伐魯,忌卞莊子
,不敢過卞。晉人欲伐衛,畏子路,不敢過蒲。不知而問堯舜,無有而
求天府。曰:先王之道,則堯舜已;六貳之博,則天府已。君子之學如
蛻,幡然遷之。故其行效,其立效,其置顏色,出辭氣效。無留善,無
宿問。善學者盡其理,善行者究其難。君子立志如窮,雖天子三公問正
,以是非對。君子隘窮而不失,勞倦而不苟,臨患難而不忘細席之言。
歲不寒無以知松柏,事不難無以知君子,無日不在是。雨小漢故潛,夫
盡小者大,積微者箸,德至者色澤洽,行盡而聲問遠,小人不誠於內而
求之於外。言而不稱師謂之畔,教而不稱師謂之倍。倍畔之人,明君不
內,朝士大夫遇諸塗不與言。不足於行者,說過;不足於信者,誠言。
故春秋善胥命,而詩非屢盟,其心一也。善為詩者不說,善為易者不占
,善為禮者不相,其心同也。曾子曰:「孝子言為可聞,行為可見。言
為可聞,所以說遠也;行為可見,所以說近也;近者說則親,遠者悅則
附;親近而附遠,孝子之道也。」曾子行,晏子從於郊,曰:「嬰聞之
:君子贈人以言,庶人贈人以財。嬰貧無財,請假於君子,贈吾子以言
:乘輿之輪,太山之木也,示諸檃栝,三月五月,為幬菜,敝而不反其
常。君子之檃栝,不可不謹也。慎之!蘭茞稾本,漸於蜜醴,一佩易之
。正君漸於香酒,可讒而得也。君子之所漸,不可不慎也。」人之於文
學也,猶玉之於琢磨也。詩曰:「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」謂學問也。
和之璧,井里之厥也,玉人琢之,為天子寶。子贛季路,故鄙人也,被
文學,服禮義,為天下列士。學問不厭,好士不倦,是天府也。君子疑
則不言,未問則不言,道遠日益矣。多知而無親,博學而無方,好多而
無定者,君子不與。少不諷誦,壯不論議,雖可,未成也。君子壹教,
弟子壹學,亟成。君子進則能益上之譽,而損下之憂。不能而居之,誣
也;無益而厚受之,竊也。學者非必為仕,而仕者必如學。子貢問於孔
子曰:「賜倦於學矣,願息事君。」孔子曰:「詩云:『溫恭朝夕,執
事有恪。』事君難,事君焉可息哉!」「然則,賜願息事親。」孔子曰
:「詩云:『孝子不匱,永錫爾類。』事親難,事親焉可息哉!」「然
則賜願息於妻子。」孔子曰:「詩云:『刑于寡妻,至于兄弟,以御於
家邦。』妻子難,妻子焉可息哉!」「然則賜願息於朋友。」孔子曰:
「詩云:『朋友攸攝,攝以威儀。』朋友難,朋友焉可息哉!」「然則
賜願息耕。」孔子曰:「詩云:『晝爾于茅,宵爾索綯,亟其乘屋,其
始播百穀。』耕難,耕焉可息哉!」「然則賜無息者乎?」孔子曰:「
望其壙,皋如也,顛如也,鬲如也,此則知所息矣。」子貢曰:「大哉
!死乎!君子息焉,小人休焉。」國風之好色也,傳曰:「盈其欲而不
愆其止。其誠可比於金石,其聲可內於宗廟。」小雅不以於汙上,自引
而居下,疾今之政以思往者,其言有文焉,其聲有哀焉。國將興,必貴
師而重傅,貴師而重傅,則法度存。國將衰,必賤師而輕傅;賤師而輕
傅,則人有快;人有快則法度壞。古者匹夫五十而士。天子諸侯子十九
而冠,冠而聽治,其教至也。君子也者而好之,其人也;其人而不教,
不祥。非君子而好之,非其人也;非其人而教之,齎盜糧借賊兵也。不
自嗛其行者,言濫過。古之賢人,賤為布衣,貧為匹夫,食則饘粥不足
,衣則豎褐不完;然而非禮不進,非義不受,安取此?子夏貧,衣若縣
鶉。人曰:「子何不仕?」曰:「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,大夫之驕我
者吾不復見。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,非一日之聞也。爭利如蚤
甲,而喪其掌。」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,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。友者
,所以相有也。道不同,何以相有也?均薪施火,火就燥;平地注水,
水流溼。夫類之相從也,如此之箸也,以友觀人,焉所疑。取友善人,
不可不慎,是德之基也。詩曰:「無將大車,維塵冥冥。」言無與小人
處也。藍苴路作,似知而非。偄弱易奪,似仁而非。悍戇好鬬,似勇而
非。仁義禮善之於人也,辟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,多有之者富,少有
之者貧,至無有者窮。故大者不能,小者不為,是弃國捐身之道也。凡
物有乘而來,乘其出者,是其反者也。流言滅之,貨色遠之。禍之所由
生也,生自纖纖也。是故君子蚤絕之。言之信者,在乎區蓋之間。疑則
不言,未問則不言。知者明於事,達於數,不可以不誠事也。故曰:「
君子難說,說之不以道,不說也。」語曰:「流丸止於甌臾,流言止於
知者。」此家言邪學之所以惡儒者也。是非疑,則度之以遠事,驗之以
近物,參之以平心,流言止焉,惡言死焉。曾子食魚,有餘,曰:「泔
之。」門人曰:「泔之傷人,不若奧之。」曾子泣涕曰:「有異心乎哉
!」傷其聞之晚也。無用吾之所短,遇人之所長。故塞而避所短,移而
從所仕。疏知而不法,察辨而操辟,勇果而亡禮,君子之所憎惡也。多
言而類,聖人也;少言而法,君子也;多言無法而流喆然,雖辯,小人
也。國法禁拾遺,惡民之串以無分得也,有夫分義,則容天下而治;無
分義,則一妻一妾而亂。天下之人,唯各特意哉,然而有所共予也。言
味者予易牙,言音者予師曠,言治者予三王。三王既以定法度,制禮樂
而傳之,有不用而改自作,何以異於變易牙之和,更師曠之律?無三王
之法,天下不待亡,國不待死。飲而不食者蟬也,不飲不食者浮蝣也。
虞舜孝己孝而親不愛,比干子胥忠而君不用,仲尼顏淵知而窮於世。劫
迫於曓國而無所辟之,則崇其善,揚其美,言其所長而不稱其所短也。
惟惟而亡者誹也,博而窮者訾也,清之而俞濁者口也。君子能為可貴,
不能使人必貴己;能為可用,不能使人必用己。誥誓不及五帝,盟詛不
及三王,交質子不及五伯。



宥坐篇第二十八
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,有欹器焉,孔子問於守廟者曰:「此為何器?」
守廟者曰:「此蓋為宥坐之器。」孔子曰:「吾聞宥坐之器者,虛則欹
,中則正,滿則覆。」孔子顧謂弟子曰:「注水焉。」弟子挹水而注之
。中而正,滿而覆,虛而欹,孔子喟然而歎曰:「吁!惡有滿而不覆者
哉!」子路曰:「敢問持滿有道乎?」孔子曰:「聰明聖知,守之以愚
;功被天下,守之以讓;勇力撫世,守之以怯;富有四海,守之以謙。
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。」孔子為魯攝相,朝七日而誅少正卯。門人進
問曰:「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,夫子為政而始誅之,得無失乎,」孔子
曰:「居,吾語女其故。人有惡者五,而盜竊不與焉。一曰心達而險,
二曰行辟而堅,三曰言偽而辯,四曰記醜而博,五曰順非而澤,此五者
有一於人,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,而少正卯兼有之。故居處足以聚徒成
群,言談足飾邪營眾,強足以反是獨立,此小人之桀雄也,不可不誅也
。是以湯誅尹諧,文王誅潘止,周公誅管叔,太公誅華仕,管仲誅付里
乙,子產誅鄧析史付,此七子者,皆異世同心,不可不誅也。詩曰:『
憂心悄悄,慍于群小。』小人成群,斯足憂矣。」孔子為魯司寇,有父
子訟者,孔子拘之,三月不別。其父請止,孔子舍之。季孫聞之,不說
,曰:「是老也欺予。語予曰:為國家必以孝。今殺一人以戮不孝!又
舍之。」冉子以告。孔子慨然歎曰:「嗚呼!上失之,下殺之,其可乎
?不教其民,而聽其獄,殺不辜也。三軍大敗,不可斬也;獄犴不治,
不可刑也,罪不在民故也。嫚令謹誅,賊也。今生也有時,歛也無時,
暴也;不教而責成功,虐也。已此三者,然後刑可即也。書曰:『義刑
義殺,勿庸以即,予維曰未有順事。』言先教也。故先王既陳之以道,
上先服之;若不可,尚賢以綦之;若不可,廢不能以單之,綦三年而百
姓往矣。邪民不從,然後俟之以刑,則民知罪矣。詩曰:『尹氏大師,
維周之氐;秉國之均,四方是維;天子是庳,卑民不迷。』是以威厲而
不試,刑錯而不用,此之謂也。今之世則不然:亂其教,繁其刑,其民
迷惑而墮焉,則從而制之,是以刑彌繁而邪不勝。三尺之岸而虛車不能
登也,百仞之山,任負車登焉,何則?陵遲故也。數仞之牆而民不踰也
,百仞之山而豎子馮而游焉,陵遲故也。今夫世之陵遲已久矣,而能使
民勿踰乎,詩曰:『周道如砥,其直如矢。君子所履,小人所視。眷焉
顧之,潸焉出涕。』豈不哀哉!」詩曰:「瞻彼日月,悠悠我思。道之
云遠,曷云能來。」子曰:「伊稽首不其有來乎?」孔子觀於東流之水
。子貢問於孔子曰:「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,是何?」孔子曰:
「夫水,大徧與諸生而無為也,似德;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,似義
;其洸洸乎不淈盡,似道;若有決行之,其應佚若聲響,其赴百仞之谷
不懼,似勇;主量必平,似法。盈不求概,似正;淖約微達,似察;以
出以入,以就鮮絜,似善化;其萬折也必東,似志。是故見大水必觀焉
。」孔子曰:「吾有恥也,吾有鄙也,吾有殆也。幼不能彊學,老無以
教之,吾恥之;去其故鄉,事君而達,卒遇故人,曾無舊言,吾鄙之;
與小人處者,吾殆之也。」孔子曰:「如垤而進,吾與之;如丘而止,
吾已矣。」今學曾未如肬贅,則具然欲為人師。孔子南適楚,戹於陳蔡
之閒,七日不火食,藜羹不糂,弟子皆有飢色。子路進,問之曰:「由
聞之:為善者天報之以福,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,今夫子累德積義懷美
,行之日久矣,奚居之隱也?」孔子曰:「由不識,吾語女。女以知者
為必用邪?王子比干不見剖心乎!女以忠者為必用邪?關龍逢不見刑乎
!女以諫者為必用邪?吳子胥不磔姑蘇東門外乎!夫遇不遇者,時也;
賢不肖者,材也;君子博學深謀,不遇時者多矣!由是觀之,不遇世者
眾矣,何獨丘也哉!且夫芷蘭生於深林,非以無人而不芳。君子之學,
非為通也,為窮而不困,憂而意不衰也,知禍福終始而心不惑也。夫賢
不肖者,材也;為不為者,人也;遇不遇者,時也;死生者,命也。今
有其人,不遇其時,雖賢,其能行乎?苟遇其時,何難之有!故君子博
學深謀,修身端行,以俟其時。」孔子曰:「由!居!吾語女。昔晉公
子重耳霸心生於曹,越王句踐霸心生於會稽,齊桓公小白霸心生於莒。
故居不隱者思不遠,身不佚者志不廣,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?」
子貢觀於魯廟之北堂,出而問於孔子曰:「鄉者賜觀於太廟之北堂,吾
亦未輟,還復瞻被九蓋皆繼,被有說邪?匠過絕邪?」孔子曰:「太廟
之堂,亦嘗有說,官致良工,因麗節文,非無良材也,蓋曰貴文也。」



子道篇第二十九
入孝出弟,人之小行也;上順下篤,人之中行也;從道不從君,從義不
從父,人之大行也。若夫志以禮安,言以類使,則儒道畢矣,雖舜不能
加毫末於是矣。孝子所以不從命有三:從命則親危,不從命則親安,孝
子不從命乃衷;從命則親辱,不從命則親榮,孝子不從命乃義;從命則
禽獸,不從命則脩飾,孝子不從命乃敬。故可以從而不從,是不子也;
未可以從而從,是不衷也。明於從不從之義,而能致恭敬忠信,端愨以
慎行之,則可謂大孝矣。傳曰:「從道不從君,從義不從父。」此之謂
也。故勞苦彫萃而能無失其敬,災禍患難而能無失其義,則不幸不順見
惡而能無失其愛,非仁人莫能行。詩曰:「孝子不匱。」此之謂也。魯
哀公問於孔子曰:「子從父命,孝乎?臣從君命,貞乎?」三問,孔子
不對。孔子趨出以語子貢曰:「鄉者,君問丘也,曰:『子從父命,孝
乎?臣從君命,貞乎?』三問而丘不對,賜以為何如?」子貢曰:「子
從父命,孝矣。臣從君命,貞矣,夫子有奚對焉?」孔子曰:「小人哉
!賜不識也!昔萬乘之國,有爭臣四人,則封疆不削;千乘之國,有爭
臣三人,則社稷不危;百乘之家,有爭臣二人,則宗廟不毀。父有爭子
,不行無禮;士有爭友,不為不義。故子從父,奚子孝?臣從君,奚臣
貞?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、之謂貞也。」子路問於孔子曰:「有人於此
,夙興夜寐,耕耘樹藝,手足胼胝,以養其親,然而無孝之名,何也?
」孔子曰:「意者身不敬與?辭不遜與?色不順與?古之人有言曰:『
衣與!繆與!不女聊。』今夙興夜寐,耕耘樹藝,手足胼胝,以養其親
,無此三者,則何為而無孝之名也?〔意者所友非人邪?〕」孔子曰:
「由志之,吾語女。雖有國士之力,不能自舉其身。非無力也,勢不可
也。故入而行不脩,身之罪也;出而名不章,友之過也。故君子入則篤
行,出則友賢,何為而無孝之名也!」子路問於孔子曰:「魯大夫練而
牀,禮邪?」孔子曰:「吾不知也。」子路出,謂子貢曰:「吾以夫子
為無所不知,夫子徒有所不知。」子貢曰:「汝何問哉?」子路曰:「
由問:『魯大夫練而牀,禮邪?』夫子曰:『吾不知也。』」子貢曰:
「吾將為女問之。」子貢問曰:「練而牀,禮邪?」孔子曰;「非禮也
。」子貢出,謂子路曰:「女謂夫子為有所不知乎!夫子徒無所不知。
女問非也。禮:居是邑不非其大夫。」子路盛服而見孔子,孔子曰:「
由,是裾裾何也?昔者江出於山,其始出也,其源可以濫觴,及其至江
之津也,不放舟,不避風,則不可涉也。非維下流水多邪!今女衣服既
盛,顏色充盈,天下且孰肯諫女矣!子路趨而出,改服而入,蓋猶若也
。孔子曰:「由志之!吾語女:奮於言者華,奮於行者伐,色知而有能
者,小人也。故君子知之曰知之,不知曰不知,言之要也;能之曰能之
,不能曰不能,行之至也。言要則知,行至則仁。既知且仁,夫惡有不
足矣哉!」子路入,子曰:「由!知者若何?仁者若何?」子路對曰:
「知者使人知己,仁者使人愛己。」子曰:「可謂士矣。」子貢入,子
曰:「賜!知者若何?仁者若何?」子貢對曰:「知者知人,仁者愛人
。」子曰:「可謂士君子矣。」顏淵入,子曰:「回!知者若何?仁者
若何?」顏淵對曰:「知者自知,仁者自愛。」子曰:「可謂明君子矣
。」子路問於孔子曰:「君子亦有憂乎?」孔子曰:「君子其未得也,
則樂其意,既已得之,又樂其治。是以有終生之樂,無一日之憂。小人
者其未得也,則憂不得;既已得之,又恐失之。是以有終身之憂,無一
日之樂也。」



法行篇第三十
公輸不能加於繩,聖人莫能加於禮。禮者,眾人法而不知,聖人法而知
之。曾子曰:「無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,無身不善而怨人,無刑己至而
呼天。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,不亦遠乎!身不善而怨人,不亦反乎!刑
已至而呼天,不亦晚乎!詩曰:『涓涓源水,不雝不塞。轂已破碎,乃
大其輻。事已敗矣,乃重大息。』其云益乎!」曾子病,曾元持足,曾
子曰:「元志之!吾語汝。夫魚鼈黿鼉,猶以淵為淺而堀其中,鷹鳶猶
以山為卑而增巢其上,及其得也必以餌。故君子茍能無以利害義,則恥
辱亦無由至矣。」子貢問於孔子曰:「君子之所以貴玉而賤珉者,何也
?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?」孔子曰:「惡!賜!是何言也!夫君子豈
多而賤之,少而貴之哉!夫玉者,君子比德焉。溫潤而澤,仁也;栗而
理,知也;堅剛而不屈,義也;廉而不劌,行也;折而不橈,勇也;瑕
適竝見,情也;扣之,其聲清揚而遠聞,其止輟然,辭也。故雖有珉之
雕雕,不若玉之章章。詩曰:『言念君子,溫其如玉。』此之謂也。」
曾子曰:「同游而不見愛者,吾必不仁也;交而不見敬者,吾必不長也
;臨財而不見信者,吾必不信也。三者在身,曷怨人!怨人者窮,怨天
者無識。失之己而反諸人,豈不亦迂哉!」南郭惠子問於子貢曰:「夫
子之門何其雜也?」子貢曰:「君子正身以俟,欲來者不距,欲去者不
止。且夫良醫之門多病人,檃栝之側多枉木,是以雜也。」孔子曰:「
君子有三恕:有君不能事,有臣而求其使,非恕也;有親不能報,有子
而求其孝,非恕也;有兄不能敬,有弟而求其聽令,非恕也。士明於此
三恕,則可以端身矣。」孔子曰:「君子有三思,而不可不思也:少而
不學,長無能也;老而不教,死無思也;有而不施,窮無與也。是故君
子少思長則學,老思死則教,有思窮則施也。」



哀公篇第三十一
魯哀公問於孔子曰:「吾欲論吾國之士,與之治國,敢問如何取之邪?
」孔子對曰:「生今之世,志古之道;居今之俗,服古之服。舍此而為
非者,不亦鮮乎!」哀公曰:「然則夫章甫絇屨,紳而搢笏者,此賢乎
?」孔子對曰:「不必然。夫端衣玄裳,絻而乘路者,志不在於食葷;
斬衰菅屨,杖而啜粥者,志不在於酒肉。生今之世,志古之道;居今之
俗,服古之服。舍此而為非者,雖有,不亦鮮乎!」哀公曰:「善!」
孔子曰:「人有五儀:有庸人,有士,有君子,有賢人,有大聖。」哀
公曰:「敢問何如斯可謂庸人矣?」孔子對曰:「所謂庸人者,口不能
道善言,心不知色色;不知選賢人善士託其身焉以為己憂;動行不知所
務,止交不知所定;日選擇於物,不知所貴;從物如流,不知所歸;五
鑿為正,心從而壞。如此,則可謂庸人矣。」哀公曰:「善!敢問何如
斯可謂士矣?」孔子對曰:「所謂士者,雖不能盡道術,必有率也;雖
不能徧美善,必有處也。是故知不務多,務審其所知;言不務多,務審
其所謂;行不務多,務審其所由。故知既已知之矣,言既已謂之矣,行
既已由之矣,則若性命肌膚之不可易也。故富貴不足以益也,卑賤不足
以損也。如此,則可謂士矣。」哀公曰:「善!敢問何如斯可謂之君子
矣?」孔子對曰:「所謂君子者,言忠信而心不德,仁義在身而色不伐
,思慮明通而辭不爭,故猶然如將可及者,君子也。」哀公曰:「善!
敢問何如斯可謂賢人矣?」孔子對曰:「所謂賢人者,行中規繩而不傷
於本,言足法於天下而不傷於身,富有天下而無怨財,布施天下而不病
貧。如此,則可謂賢人矣。」哀公曰:「善!敢問何如斯可謂大聖矣?
」孔子對曰:「所謂大聖者,知通乎大道,應變而不窮,辨乎萬物之情
性者也。大道者,所以變化遂成萬物也;情性者,所以理然不取舍也。
是故其事大辨乎天地,明察乎日月,總要萬物於風雨,繆繆肫肫,其事
不可循,若天之嗣,其事不可識,百姓淺然不識其鄰。若此,則可謂大
聖矣。」哀公曰:「善!」魯哀公問舜冠於孔子,孔子不對。三問不對
。哀公曰:「寡人問舜冠於子,何以不言也?」孔子對曰:「古之王者
,有務而拘領者矣,其政好生而惡殺焉。是以鳳在列樹,麟在郊野,烏
鵲之巢可俯而窺也。君不此問,而問舜冠,所以不對也。」魯哀公問於
孔子曰:「寡人生於深宮之中,長於婦人之手,寡人未嘗知哀也,未嘗
知憂也,未嘗知勞也,未嘗知懼也,未嘗知危也。」孔子曰:「君之所
問,聖君之問也。丘,小人也,何足以知之?」曰:「非吾子無所聞之
也。」孔子曰:「君入廟門而右,登自胙階,仰視榱棟,俯見几筵,其
器存,其人亡,君以此思哀,則哀將焉而不至矣!君昧爽而櫛冠,平明
而聽朝,一物不應,亂之端也,君以此思憂,則憂將焉而不至矣!君平
明而聽朝,日昃而退,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,君以此思勞,則
勞將焉而不至矣!君出魯之四門,以望魯四郊,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
,君以此思懼,則懼將焉而不至矣!且丘聞之,君者舟也,庶人者水也
。水則載舟,水則覆舟,君以此思危,則危將焉而不至矣!」魯哀公問
於孔子曰:「紳委章甫有益於仁乎?」孔子蹴然曰:「君號然也,資衰
苴杖者不聽樂,非耳不能聞也,服使然也。黼衣黻裳者不茹葷,非口不
能味也,服使然也。且丘聞之,好肆不守折,長者不為市。竊其有益與
其無益,君其知之矣。」魯哀公問於孔子曰:「請問取人。」孔子對曰
:「無取健,無取詌,無取口啍。健,貪也;詌,亂也;口啍,誕也。
故弓調而後求勁焉,馬服而後求良焉,士信愨而後求知能焉。士不信愨
而有多知能,譬之其豺狼也,不可以身尒也。語曰:『桓公用其賊,文
公用其盜。』故明主任計不信怒,闇主信怒不任計。計勝怒則彊,怒勝
計則亡。」定公問於顏淵曰:「東野子之善馭乎?」顏淵對曰:「善則
善矣,雖然,其馬將失。」定公不悅,入謂左右曰:「君子固讒人乎!
。」三日而校來謁曰:「東野畢之馬失。兩驂列,兩服入廄。」定公越
席而起曰:「趨駕召顏淵!」顏淵至,定公曰:「前日寡人問吾子,吾
子曰:『東野畢之馭,善則善矣,雖然,其馬將失。』不識吾子何以知
之?」顏淵對曰:「臣以政知之。昔舜巧於使民,而造父巧於使馬;舜
不窮其民,造父不窮其馬;是舜無失民,造父無失馬也。今東野畢之馭
,上車執轡,銜體正矣;步驟馳騁,朝禮畢矣;歷險致遠,馬力盡矣;
然猶求馬不已,是以知之也。」定公曰:「善,可得少進乎?」顏淵對
曰:「臣聞之,鳥窮則啄,獸窮則攫,人窮則詐。自古及今,未有窮其
下而能無危者也。」



堯問篇第三十二
堯問於舜曰:「我欲致天下,為之奈何?」對曰:「執一無失,行微無
怠,忠信無勌,而天下自來。執一如天地,行微如日月,忠誠盛於內,
賁於外,形於四海,天下其在一隅邪!夫有何足致也!」魏武侯謀事而
當,群臣莫能逮,退朝而有喜色。吳起進曰:「亦嘗有以楚莊王之語聞
於左右者乎?」武侯曰:「楚莊王之語何如?」吳起對曰:「楚莊王謀
事而當,群臣莫逮,退朝而有憂色。申公巫臣進問曰:『王朝而有憂色
,何也?』莊王曰:『不穀謀事而當,群臣莫能逮,是以憂也。其在中
蘬之言也,曰:「諸侯自為得師者王,得友者霸,得疑者存,自為謀而
莫己若者亡。」今以不穀之不肖,而群臣莫吾逮,吾國幾於亡乎!是以
憂也。』楚莊王以憂,而君以憙。」武侯逡巡再拜曰:「天使夫子振寡
人之過也。」伯禽將歸於魯,周公謂伯禽之傅曰:「汝將行,盍志而子
美德乎?」對曰:「其為人寬好自用以慎。此三者,其美德已。」周公
曰:「嗚呼!以人惡為美德乎?君子好以道德,故其民歸道。彼其寬也
,出無辨矣,女又美之!彼其好自用也,是所以窶小也。君子力如牛,
不與牛爭力;走如馬,不與馬爭走;知如士,不與士爭知。彼爭者均者
之氣也,女又美之!彼其慎也,是其所以淺也。聞之曰:『無越踰不見
士。』見士問曰:『無乃不察乎?』不聞即物少至,少至則淺。彼淺者
,賤人之道也,女又美之!吾語女:我文王之為子,武王之為弟,成王
之為叔父,吾於天下不賤矣。然而吾所執贄而見者十人,還贄而相見者
三十人,貌執之士者百有餘人,欲言而請畢事者千有餘人,於是吾僅得
三士焉以正吾身,以定天下。吾所以得三士者,亡於十人與三十人中,
乃在百人與千人之中。故上士吾薄為之貌,下士吾厚為之貌,人人皆以
我為越踰好士,然故士至。士至而後見物,見物然後知其是非之所在。
戒之哉!女以魯國驕人,幾矣!夫仰祿之士猶可驕也,正身之士不可驕
也。彼正身之士,舍貴而為賤,舍富而為貧,舍佚而為勞,顏色黎黑而
不失其所,是以天下之紀不息,文章不廢也。」語曰,繒丘之封人,見
楚相孫叔敖曰:「吾聞之也:處官久者士妒之,祿厚者民怨之,位尊者
君恨之。今相國有此三者,而不得罪楚之士民何也?」孫叔敖曰:「吾
三相楚而心瘉卑,每益祿而施瘉博,位滋尊而禮瘉恭,是以不得罪於楚
之士民也。」子貢問於孔子曰:「賜為人下而未知也。」孔子曰:「為
人下者乎?其猶土也。深抇之而得甘泉焉,樹之而五穀蕃焉,草木殖焉
,禽獸育焉;生則立焉,死則入焉;多其功而不息。為人下者其猶土也
。」昔虞不用宮之奇而晉并之,萊不用子馬而齊并之,紂刳王子比干而
武王得之。不親賢用知,故身死國亡也。為說者曰:「孫卿不及孔子。
」是不然。孫卿迫於亂世,鰌於嚴刑,上無賢主,下遇曓秦,禮義不行
,教化不成,仁者絀約,天下冥冥,行全刺之,諸侯大傾。當是時也,
知者不得慮,能者不得治,賢者不得使。故君上蔽而無覩,賢人距而不
受。然則孫卿懷將聖之心,蒙佯狂之色,視天下以愚。詩曰:「既明且
哲,以保其身。」此之謂也。是其所以名聲不白,徒與不眾,光輝不博
也。今之學者,得孫卿之遺言餘教,足以為天下法式表儀。所存者神,
所過者化,觀其善行,孔子弗過。世不詳察,云非聖人,奈何!天下不
治,孫卿不遇時也。德若堯禹,世少知之;方術不用,為人所疑;其知
至明,循道正行,足以為紀綱。嗚呼賢哉!宜為帝王。天地不知,善桀
紂,殺賢良,比干剖心,孔子拘匡,接輿避世,箕子佯狂,田常為亂,
闔閭擅強。為惡得福,善者有殃。今為說者,又不察其實,乃信其名。
時世不同,譽何由生?不得為政,功安能成?志修德厚,孰謂不賢乎!





*** End of this LibraryBlog Digital Book "荀子集解" ***

Copyright 2023 LibraryBlog. All rights reserved.



Home